大部分企业已制定年终奖金计划 推广水稻应用高新技术生产模式 国会主席陈青敏拜访柬埔寨国王 党中央总书记苏林会见马来西亚上议院议长阿旺比米 越马发表联合声明 将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政府总理范明政与多米尼加总统阿比纳德尔举行会谈 政府总理范明政会见多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 G20峰会:范明政总理提出三个消除全球饥饿与贫困的战略保障 政府总理范明政抵达巴西,开始G20峰会之旅 国家主席出席2024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家主席梁强与秘鲁总统迪娜·埃尔西利娅·博鲁阿尔特·塞加拉举行会谈 国家主席梁强抵达利马 开始访问秘鲁和出席APEC领导人会议周之行 党中央总书记苏林与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越南与智利发表联合声明 越南国家主席梁强与智利总统博里奇举行会谈

灯笼,智慧与祝愿的完美结合

——记新发顾绣灯笼铺东主刘笑珍女士守护传统精神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堤岸昔日的几个华人殡仪馆附近一带许多顾绣-灯笼铺、长寿店、纸扎铺、道院等应运而生,为街坊的白事以及其他节庆活动需求提供服务。时至今日,这些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被时代所淘汰,有的后继无人,有的仍有立足之地……
灯笼,智慧与祝愿的完美结合
不管昼夜,刘笑珍女士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而默默耕耘。 (刘金钟摄)

不管昼夜,刘笑珍女士为保存民族传统文化而默默耕耘。 (刘金钟摄)

对于上述所列出的行业中,顾绣-灯笼是笔者一直以来都想进行采访的行业,但因客观原因却无从着手。最近征得位于第五郡第七坊陈富街405号的新发顾绣灯笼铺东主刘笑(筱)珍女士的同意,才让我的夙愿达成。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堤岸有很多顾绣铺,而“顾绣”为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源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松江府顾名世家而得名。不知道昔日的堤岸顾绣铺是否纯粹从事刺绣业务,但自笔者懂事以来,顾绣被视为红白事和寺庙缝制祭幛、衽帐、喜寿帐、神衣帽等的行业代名词,而刺绣在这些店铺里仅占一少部分。随着时代的转变,堤岸的顾绣铺所经营的范围与产品也日渐缩小,有的也增加与传统顾绣铺毫无相关的产品,而这些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新补充产品似乎盖掩了传统的顾绣品,成为了“顾绣铺”的主力产品。

刘笑珍是周馆仁义堂龙狮团始创人刘浩良师傅的长女,也是当今团长、人民艺人刘剑昌师傅的大姐。她今年虽然才75岁,但却是第一代华人,是老堤岸所称的“唐山骨”。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于广东南海九江出生的她于次年跟随父母移居香港。刘父早于上世纪30年代已同几个弟妹到堤岸发展,并成立了仁义堂,所以他把妻儿安置在香港后自己又回到了越南。她与母亲在香港住了3年后父亲汇钱过去把他们母女接到西贡来。刘笑珍还记得那时候她和母亲是乘搭飞机来越南的。

她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对舞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里,刘父不鼓励女儿习武,也不给她传授制扎狮头的技术,只是让她帮忙在竹篾扎好的狮头骨架上扑上纱纸、纱绸等简单的工作。尽管这样,但刘笑珍对狮艺的强烈追求并没有减退,她平时总是专心聆听父亲对弟弟们或其徒弟的相关教诲,然后自我练习,她后来也成为西堤为数不多会舞狮的女运动员。至于她的“顾绣”经验也是从制扎狮头、狮尾和旗帜等过程中累积所得的,也奠定了她日后从事顾绣业的基础。

因为出身龙狮世家,而且又对龙狮艺术情有独钟,所以刘笑珍对西堤的龙狮发展过程了若指掌。如果你是个志同道合者,她可以跟你在这方面谈上大半天也不厌倦。在刘笑珍那里还可以找到第一代华人的特征,当中要算是语言,她是笔者目前在堤岸认识的老街坊中粤语发音甚为标准的其中一位华人,而且没有参插本地口音。谈及与顾绣和灯笼业相伴数十载的情缘,她说与彭道院在越南第二代传人彭世(彭鏛镳)结为夫妇后,就协助丈夫打理顾绣铺。因为彭世与父亲彭善棠都是西堤著名的民间道士(俗称“喃呒佬”),所以他们家的顾绣生意客似云来,而当时家里都是雇用工人干活的。然而,时过境迁,顾绣行业后来一落千丈,为了糊口,约于1984年刘笑珍提议丈夫增加扎灯笼业务,而这一块全由她来主持。凭着之前的扎狮头与装饰狮尾经验,再加上购买人家的产品回来参考,她对制扎灯笼这一新产品很快上手。

众所周知,灯笼是华人的一种古老传统工艺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灯笼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每一种灯笼都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灯笼的用处,简单来说,就是照明,古时候没有电灯这种东西,单点蜡烛又容易因为各种不可抗力因素而熄灭,还容易发生火灾,于是乎就有了灯罩,后来又渐渐在灯罩的基础上出现了灯笼。关于灯笼,笔者还听过一些比较温馨的故事,说是最初在家门口挂起灯笼,是为了给远行回来的家人点亮黑夜,是为了指路,为了表明家的方向。比如说指路明灯的由来,就是给人一个努力的方向,然后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灯的作用就是我们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丧家在门前挂上一对白灯笼的习俗。

在越南华人群体中,灯笼多出现于白事和节庆活动中,而传统的会馆、庙宇、道观、宗祠等正门绝对少不了一对灯笼。刘笑珍还记得她制作的第一对大灯笼是做给潮州义安会馆,后来各省的会馆、庙宇在春节来临前也前来向她订做,平时他们卖的都是白事灯笼。在华人的文化传统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因此,“新发”的灯笼在元宵节前也十分畅销的,尤其是一些会馆、庙宇大量订制以供善信恭请。其实除了照明或寓意团圆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一位老堤岸告诉笔者,古时候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在昔日的西堤广府人中还流行“喜灯”的习俗,这盏灯是由外婆送给刚出生的外孙男的,家人把喜灯挂在门前,表示向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报喜,要是生下女孩就没有“喜灯”了。

“新发”的灯笼还是以竹蔑编织,然后裱糊棉纱布,再黏贴单光纸而成的传统灯笼。因为工序繁多,利润薄,越来越少人愿意维持这一行业,再者现在很多胶料灯笼款式层出不穷,满足了新时代的需求,所以对传统灯笼的冲击也比较大。刘笑珍说,他们之所以能维持下来主要是家庭生意,凡事都由家人亲力亲为,她现在还是会馆、庙宇订制的大灯笼的装饰主要者,有些社团要求在灯笼上画上龙、麟、龟、凤图案,这些高难度的灯笼都要靠她数十年的经验才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她也说,现在子女都能接班了,普通的灯笼也是由他们来做,至于这门生意能维持多久也要看时代的转变,还有社会的需求,未来何去何从是个未知数。 “不过,为了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延续,我时刻叮嘱孩子们一定要把老祖宗的这门传统艺术保存下来!”刘笑珍满怀希望地说。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意义,就好比灯笼一样,多是象征喜庆祥和、团团圆圆。事实上,老祖宗流传下来很多传统文化也多有象征意义,它们是前人智慧的产物,同时也包含着最淳朴的心愿和期盼。所以,我们应该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它们能够保留至今,更多的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