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顺摆脱贫困乾旱处境勇往直前 丰富多彩工人月开幕 为出口企业纾困解难 陈红河副总理视察 500 千伏电线第3段进度 东海禁渔令违反越南主权 广宁省工时最长 人均收入却处于偏高 数字化转型有助减少烦扰民众及企业 大力推进肃贪反腐与自我检讨工作 零售业频推促销活动 “绿色”物流行程:任重而道远 释放私人投资资源 实施核心任务以促进社经发展 数字化转型市场尚可强劲发展 2024 年东盟未来论坛分享有关东盟未来愿景的新创意 Horasis中国论坛:促进贸易和吸引投资的商机 资金开始流入经济体 越南国家品牌5年内增长102% 加强河南省与中国南宁市合作关係 越南成为新加坡最大大米供应国

琴瑟和谐 水墨情浓

——记越华画坛郑钊城与姚金鸾夫妇丹青情缘

在西堤丹青艺术殿堂中,有一对夫妇,他们共同追求着水墨艺术的境界,用笔墨勾勒出一个个独特而又共鸣的画面,共同构筑着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卷。

kl-2-1371.jpg
郑益国遗像。

  水墨画是华人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水墨画的传承涉及到技术、传统、文化和审美等多个方面。胡志明市水墨画坛无论处于什么时候,什么环境,总有着前赴后继的力量。同是生于1974年的郑钊城与姚金鸾夫妇获视为水墨画坛的新秀,也是为数不多的华人“画家夫妇”。

缅怀祖恩 传承文化

  郑钊城出生在西贡的一个华人潮裔名门里,他外祖父郑益国于1975年前是当地的侨领,主理永安行,以经营旅行、住宿与船运等为主。

  郑家在西贡有着上百年的历史,郑益国的父亲很早便来越谋生,他后期(法属时期)才过来协助父亲打理事业并把家业发扬光大。永安行以前也从事客运业务,早年经香港来越南的华人或水客有部分是乘坐他们家的船班,那时候永安行设于第一郡阮惠街5号,许多乍来初到的同乡没有地方落脚都先在其公司小住几天,然后再作安排。以水路交通工具为主的旧时代里,经营船运可以说是一门赚大钱的生意,但华人的传统是“取之社会,回馈社会”,尤其是常年在海外打拼者,他们对民族教育和文化传承一事总会慷慨解囊,不惜牺牲。作为西贡(当时西贡与堤岸为两个城市)的潮裔精英之一,郑益国为西堤的同乡公益事业贡献良多。郑家住在第一郡宗室淡街69号巷内,该巷的房子分上下层,他们在此共有12间房子,分别是上下层各6间。他们家紧靠着西贡义安学校与西贡潮州公所,后来为了学校的扩建,造福子弟,郑益国献出挨着该校的上下4间房子来建校。郑益国毕生为同乡公益事业鞠躬尽瘁,他曾代表西贡乡亲担任潮州六邑医院(今为安平医院)第二十三届董事会董事。据1963年出版由施达志编撰的《华裔在越南》书中第十篇第二十页介绍了六邑医院的近况,其中列出了当年的第二十三届董事会12位成员芳名,由杨业城担任主席,刘光明任副主席,董事有马国宣、黄绵帧、郑益国等社会名流。

  郑钊城的母亲郑惠芬是在越南出生的第二代华人,是西贡义安小学的教师。郑钊城于1974年出生,证件上随母姓。由于自小跟随外公一起生活,所以他多少也受到了老人家的薰陶,对民族文化特感兴趣。外公于1977年移居香港时他虽然才3岁,可是通过母亲的讲述以及老人家留下来的许多物品,他把外公视为自己的偶像,渐渐地对华人文化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外公移居香港数十年,而且也离世,但他对老人家留下的物品视如珍宝。如今他已定居堤岸,可是却把分得的老物品全部带上。笔者到访当天,他把原六邑医院董事会主席杨业城于1961年赠给他外公的书法、还有一些名家为永安行的书法题词一一拿出来让我们观赏,在他们夫妇主理的百宜轩画廊内还有郑老昔日使用的老木柜,木柜里摆放着老人家生前用过的文房四宝,上面摆放着由西贡潮州中华理事会起执新山二白骨委员会敬赠的一面纪念品,上款为:“郑益国先生代表本会主持起执新山二潮州先侨白骨安葬于边和义安墓园功德圆满特赠此留念”,中间写上“泽及先侨”四个字。这些物品虽然已经陈旧,字迹也开始脱落,但却记录了西堤华人历史的一部分,十分珍贵,也激励着郑钊城继承外公的遗愿,为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而不懈努力。

志同道合 凤凰于飞

  郑钊城小时候喜欢看外公写书法,懂事后又经常跑到租他们家楼上1号房子住的水墨画大师何懒熊家去玩,看他画画。

  何懒熊于1919年在中国广东省新会出生,年轻时在广州参加艺术活动,曾参加辛亥医院筹款举办的画展,以水墨画闻名于广东一带,抗战期间移居越南。他与当年从唐山来越南的第一代画家容景铎,叶哲豪,刘荆山,戴顽君、梁少航、张炯初,陈镇庭,邓民英等为西堤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他来越后一直在西贡租屋住,夫妻二人没有孩子,南方解放后不久到美萩生活并等待移民,后来无缘出国回到堤岸菜园的小姨家生活至离世。郑钊城对他印象深刻,从小就称他为何生。何生除了爱好画画外,还爱养鸟,不用上课时他都跑到何生家去玩,看老人家画画、喂鸟。那时候他总是被他挥舞手上沾满墨水的毛笔而画出的山水,花鸟,佛像,及越南风土人情所吸引住,不经不觉也爱上了书画艺术。他还记得何生移居美萩前还给他送了几只心爱的小鸟。

  长大后,为了达成愿望,他不辞路途遥远从西贡到堤岸去向书画家梁继华老师(1936-2014,祖籍广东南海)拜师学艺。在此,他遇到了同为来自西贡的学妹姚金鸾。其实他们二人的父亲是好友,小时候大家跟随父亲去参加喜宴时也有见面,不过没有交往。这回在梁继华老师的书画班遇上,双方才知道原来大家也是志同道合者。既是世交又是同学,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钻研,一起学习,渐渐地发展成为情侣,2002年走进了婚姻殿堂,用笔墨丹青绘画出一幅《神仙眷侣图》。

  郑钊城与姚金鸾在书画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努力不懈,梁继华书画家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而台湾的梁丹丰画家是他们后期去深造的导师,期间姚金鸾还先后向莫炳华、李松年、张汉明等书画家拜师。他们好学与坚持成就了今日的成果,无论是画艺抑或爱情都相得益彰,是当前华人水墨画坛罕见的夫妻档。在他们夫妻主理的百宜轩内挂满了二位的作品,其中不乏合作的画作。奇妙的是,这对水墨夫妇单独创作时画风虽然各异,但在多样性中,却能够找到一种微妙的共通之处,尤其是合绘作品却让看者难辨彼此。或许正是因为共同的人生经历、相似的审美情趣,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各自独立,而在精神内涵上却如同一曲悠扬的乐章。

  走进他们的画艺人生,笔者感到夫妇俩的创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相互启发、交流,形成了一种悠久的艺术对话。每当他们坐在画室中,相对而立,互相沉浸在各自的画境之中,彼此之间仿佛有一种默契,能够感知到对方心灵深处的共鸣。郑钊城说,他们的合绘作品是先说明题材与布局,之后是谁有空谁先画,甚少时候在一起画的,因为二人每天都有各自的工作,除了画画、家务、教育子女外,他们还要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妻子还教古筝……一天的时间都在忙碌中渡过,合绘作品也是在各自闲着的时候画的,这种合作方式展现了一种深度的互补关系,只有夫妻档才能落实。这种互补不仅仅体现在画面上,更是一种心灵的共振,为他们的艺术之旅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他们擅长画山水、花鸟、吉祥画,百宜轩墙上所挂的水墨夫妇的画作交相辉映。观众们走进这个展览空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夫妇俩通过各自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对生命、自然、人文的独特理解,以及对传统水墨艺术的创新思考。在这个数字时代,水墨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似乎有些被边缘化,但这对夫妇却坚信水墨画仍有着独特的魅力。他们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注入到传统的水墨艺术中,使得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创作过程中,他们经常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郑钊城说:“妻子的画作总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宁静和柔美的感觉,这让我在表达山水的雄浑时能更加平衡和细腻。”而姚金鸾也表示:“丈夫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豁达和激情,这让我在创作花鸟时能够更富有力量和张力。”其实,这种互补并不仅仅停留在创作的理念上,更深刻地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夫妇俩形成了一种默契,每当一个人在创作中遇到瓶颈,另一半总能够给予理解和启发。他们互相成为对方的艺术导师和灵感来源,共同助推对方不断前行。

kl-1-9580.jpg
郑钊城与姚金鸾夫妇(左一、二)向笔者赠送《品茶图》。

  他们夫妻俩均为胡志明市美术协会和华人美术俱乐部的会员,经常参加画展和写生活动。在他们的画廊里也挂着一幅曾多次参展的合作作品《品茶》,此作品富有文化底蕴,将茶道与绘画相结合,以淡雅、悠然的笔墨勾勒出富有禅意的画作。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静谧,让人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笔者用心观赏,感受到淡淡的墨香和轻柔的色彩勾勒出茶具、茶汤、甚至是飘荡在空气中的茶香。画家通过精湛的技法,将茶的精髓融入画面之中,使观者仿佛能够嗅到茶叶的清香,感受到茶汤的温热。画中的茶具,或是雅致的茶壶,或是精美的茶杯,或是幽香的梅花和兰花都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展现出一种朴素而高贵的美感。这幅作品他们夫妇十分喜欢,曾经有人多次要求割爱,但他们始终舍不得。可是,当得悉笔者收集西堤华人怀旧物品中有不少是潮州人的老茶具时,他们竟然慷慨捐赠,而且还说如果在陈列空间里打造一个“茶道角”并将此画作为背景就更加有韵味了。对于他们的热情和胸襟,让我再次感受到他们为延续民族文化的远大精神。

  郑钊城与姚金鸾的水墨画世界不单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段情感的交融。他们用水墨描绘出一幅幅富有活力和情感的画卷,为越华画坛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