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觀眾“娛樂口味”
目前,各個電視頻道正播放逾10多個諧趣綜藝節目和約10個諧劇節目。諧趣類娛樂節目之所以獲得眾多製作商和電視台著重開拓,是因為掌握到觀眾目前緊張的生活節奏下,需要笑聲來調劑身心與舒緩壓力的需求。一些節目很快摘取成功的例子帶動了市場趨勢,業者紛紛跟著投資製作,結果是諧趣節目幾乎覆蓋所有電視頻道。理應有限度地篩選播放,但各電視台卻放鬆管理,導致這類節目過剩,素質也因而下降,不少場合被評價是內容無聊、牽強和浮誇。
至於諧趣綜藝節目,質量差劣體現於許多方面。首先是參賽者,幽默感可以說是一種天賦,但擁有這能力的人不多。諧趣綜藝節目太多加上定期每年都舉辦,所以很難找到新元素的節目參與。結果是參賽者上完這個節目又繼續參加別的,甚至有些場合同時參加兩個節目。
其次,諧趣小品本來就需要時間體驗和歷練,才能編寫出有內涵和風趣的作品。各個節目在短時間內連續推出,導致沒有足夠的創作時間,所以劇情和內容都差不多。
第三,節目評審都是熟悉的臉孔,這是令觀眾覺得乏味的因素之一。不少藝人同時承接太多節目,致使其在拍攝過程中的演出、表現和評價意見都很相似,沒法為觀眾帶來新鮮感,收視因此下降。
然而,電視節目製作商很懂得“把脈”觀眾的反應和市場需求,他們敏捷地發現諧趣節目已到了飽和狀態,無法再吸引到廣大觀眾的興趣和關注,所以便嘗試推出新“口味”產品,一些揭露藝人隱私生活、或不為人知辛酸往事的節目如《第一次傾訴》、《光環背後》、《情歌細說》等已陸續面世,並獲得觀眾的青睞。
相反評價意見
瞭解到觀眾對藝人隱私生活感到好奇,越具戲劇性或悲情的故事就越能吸引到歌影迷們的關注。當眾人知道偶像在年幼時被生母遺棄,要貸款開演唱會或製作電視遊戲節目,曾經被丈夫毆打或為情所困等,都不禁心痛流淚。這些劇本確實對較為感性的觀眾起到強大影響作用。
然而,經過一連串節目獲播放後,太多關於藝人悲情、辛酸經歷的故事連續向觀眾“蜂擁而至”,大家突然發現這些往事似乎過於“戲劇化”。有些場合,觀眾還未來得及感動,受訪者就已經哭得肝腸寸斷,很是誇張。此外,不少情節也未符實際,未得到證實。因此,許多觀眾認為這些感嘆、吐露辛酸往事的脫口秀似乎太誇張和戲劇化,應該適當地調整。
由此可見,文娛領域經營者正是決定觀眾可以“品嚐”什麼類型娛樂精神糧食的操控者。然而,部分業界人士認為,這些“糧食”(感人的電視節目)無論是內容或數量,最好適可而止。不然將造成反作用,很快就會令觀眾覺得乏味並失去興趣,甚至是反感,以及引起負面的社會效應,就如某藝人在最近一期《光環背後》節目上吐露心事後便引發了輿論的劇烈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