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人冯健烽(右)与华人文物收藏家麒麟(本文作者)在其作品前合影 |
关于本地陶瓷业的历史形成非三言两语所能详述,但按照胡志明市人文与社科大学教授、胡志明市历史博物馆原馆长邓文胜的介绍,那是从17世纪后期起许多华人移居越南,18世纪开始建会馆、寺庙,早期所有砖木、瓦脊都从中国运来,瓦脊是广东石湾制造。越南南部最早做陶瓷的都是福建人,后来广东人更多,也较强势,罗庵涌一带全部陶工师傅都从石湾过来。
冯健烽师傅的祖父冯礼开于清末年代从广东南海石湾(今属佛山)走难到堤岸来,曾在堤岸著名的宝源窑当陶工,后来移居 创办了兴隆窑,自己动手建龙窑,又亲自制作模具,生产具有石湾风格的梅山陶。冯健烽的父亲冯佳明在越南出生,继承陶业,易名冯源昌窑。冯健烽有兄弟4人,原来一起子承父业,后来其他兄弟3人先后退休,现由他和太太独立支撑着祖业。
冯师傅今年56岁,因为出生在陶瓷世家里,所以他的童年可以说是跟泥与土度过。从小就看着父亲和其他师傅用一双巧手捏出一个个惟肖惟妙的陶塑,他也模仿捏出自己喜欢的小公仔,虽然没有送到龙窑里烧制,但晒干后的“玩具”也似模似样。耳濡目染,他的陶艺是经历岁月的磨练,还有父亲的严格指导,再加上自身的刻苦钻研、不折不挠,才能在这个科技取代传统手艺的时代里立足,成为了石湾陶艺硕果仅存的艺人。
接管冯源昌窑后,冯健烽把龙窑改为阶梯窑,产品以花盆、花几、象鼓等园林陶瓷为主,也做一些烛台、挂壁等工艺品。产品造型传承了石湾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风格,釉色以蓝、绿、白、黄为主,高雅古朴。近年来,在胡志明市华人陶瓷研究者刘金钟的协助下,冯师傅开始以本市华人会馆的瓦脊为参考,制造出日月神、刘海戏金蟾、福禄寿等神话人物陶像,此外还按照顾客的需求而制造出独一无二的陶像。当前世界陶瓷业发展一日千里,现代技术与化学物质取代了传统用料,但冯师傅依然一本初衷,他以植物灰配釉,取自烧窑的柴灰,产品工艺精湛,釉色鲜润,是现代工艺品所难以媲美,就连来自中国广东佛山的陶艺专家刘孟涵也认为冯师傅的作品即使放在今日的石湾也属于出类拔萃的上品。
冯师傅对祖业的忠诚与执着并没因为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早年坚持传统柴烧的他,为适应当地政府对限制环境污染的措施,从2008年每年只能烧一窑而现在已全部转向瓦斯烧制。每次来到冯源昌窑参观时,虽然阶梯窑已经“停火”好多年,但我们看到了窑内的产品堆积如山,原料场还有陶土,瓦斯炉旁还有冯师傅正在赶工的制品……凡此种种可以看到“梅山陶”在冯师傅的坚持下还能走向明天。
笔者本来对陶艺原是一概不晓的,但在刘金钟先生的影响下逐渐对这门华人艺术有所了解,尤其是在他引领下参访了冯源昌窑并认识了窑主冯健烽师傅之后,我对“梅山- 陶瓷”产生了兴趣,也慢慢地投入研究和收藏冯师傅的作品当中,因此一有机会便与他一同到访冯源昌窑。在收藏西堤华人怀旧物品的一路以来,有幸得到广大街坊们的爱戴,相赠许多具有华人群体历史价值的物品,使获得“越南吉尼斯纪录”的这套越南华人文物收藏品更加可贵。一些家里没有老物品的好友为了支持我的计划,他们则按照我的意愿订购冯师傅的作品相赠,如我正在收藏的日月神、刘海戏金蟾、达摩祖师、花盆等陶塑都是他们捐赠的,而我本人也订购冯源昌窑的许多产品,希望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保存下来。值得高兴的是,冯师傅的儿子冯坚鸿如今也能继承祖业,可以塑造多款产品,成了兴隆窑-冯源昌窑的第四代传人,可喜可贺。
为了支持笔者对华人文物的保存工作,冯健烽师傅日前特别制造了一只麒麟陶塑相赠。这是一件凝聚了百年家业与故乡情怀的艺术精品,麒麟既是华人民间传说的“灵兽”,也是笔者的笔名,艺人的心思和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冯师傅当前还在钻研堤岸一些华人会馆瓦脊陶塑组合,他希望能通过自身的技术和经验重现先辈百年光辉,让祖业醉古今,创意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