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夫‧伯德在南安普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領導了這項研究,其結果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研究人員採用鯊魚體內的碳同位素作為化學標記,研究它們曾經攝食過的區域,這在許多鯊魚物種的研究中一直是未解難題。瞭解全球海洋中哪些區域是重要的鯊魚覓食點,將有助於規劃更有效的保育措施,遏制鯊魚數量不斷下降的趨勢。
所有生命都依賴食物鏈底層所含有的碳元素。碳具有3種形式的同位素,其中兩種同位素的比例在世界各個海洋中都有很大差別。在這項研究中,來自21個國家的73名科學家對全球不同海域超過5000條鯊魚(來自114個物種)體內的碳同位素含量與食物網底層浮游植物的同位素含量進行了比較。
“如果鯊魚進食的區域與它被捕獲的區域相同,那它體內的同位素信號就會與該區域的浮游植物相吻合,”克里斯多夫‧伯德說,“不過,如果鯊魚從覓食地點遊動到了被捕獲的區域,那同位素信號就會不同。”克里斯多夫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主要關注的是深海鯊魚。他們的分析結果顯示,生活在靠近陸地海域的鯊魚,與生活在開闊大洋的鯊魚具有非常不同的進食方式。
生活在近海區域的鯊魚會存在於許多不同的食物網中,有點像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可以前往不同的風格的餐廳,無需跑到很遠才能吃到想要的食物。另一方面,大洋性鯊魚的食物來源似乎更多的是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海洋中某些特定的冷水區域。這就好比從鄉村地區經過長途跋涉,花費大量時間,到一個遙遠城市的少數餐廳品嚐食物。
“全世界已知有超過500種鯊魚,它們顯然是最多樣,也最被我們誤解的魚類之一,但我們對它們習性和行為的瞭解還非常有限,特別是它們的攝食和遷移,”克里斯多夫說,“過去50年裏,漁業壓力和棲息地退化已經導致一些鯊魚種群數量的下降,由此造成的影響還沒有完全弄清楚。”
“研究結果對保護工作有重要的啟示。在全球尺度上,鯊魚的情況不容樂觀。許多鯊魚種群已經在過去幾十年間大幅下降,特別是一些廣泛分佈的大洋性鯊魚,它們或者是漁船的目標,或者被金槍魚捕魚業無意中‘誤捕’。
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在開闢大型的海洋保護區,以減少漁業的影響,但這些保護區大多數位於熱帶水域,可能無法有效保護大洋性鯊魚,”研究作者之一、南安普頓大學海洋生態學助理教授克萊夫‧特魯曼(Clive Trueman)補充道,“鯊魚迫切需要我們的幫助,但幫助它們首先需要瞭解它們。我們的研究確定了一些重要的鯊魚覓食場所,而類似衛星和同位素追蹤等新技術也將提供我們所需的資訊,以幫助扭轉這些迷人動物衰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