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喊減負,有些地方孩子們的書包越喊越沉,課外負擔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時間越喊越少。”3月2日,在中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王國慶態度堅定,要一座一座地搬走年幼孩子們本不該承受的重負之山,讓他們真正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成才。
中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要和有關部門協商,解決“3時半”難題涉及的相關政策問題。其背后,同樣直指減負。
學生減負是一場持久戰。為何面對教育部門的減負決心,家長的焦慮卻在增加?讓減負擺脫“打怪升級”的困境,教育還應向何處發力?
原因是什麼?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希婭代表看來,負擔重主要是因為用於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太長,學習科目繁多,教學內容交叉重複,浪費了學習時間,傷害了學習熱情。
山東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張志勇代表一再強調,“應當明確,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不要考試。”
減負,首先要減急功近利的教育價值取向給孩子帶來的巨大負擔。學校間的惡性競爭、補課機構利益鏈條都不該讓孩子成為受害者,讓教育成為犧牲品。同時,也要減因學校辦學思想偏差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不高而給孩子增加的負擔。”
怎樣減?
“減負是一個系統工程。”戴立益委員強調,減負呼喚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重新審視教育價值,需要人才選拔與考試評價機制的變革,也需要社會誠信體系和監管機制的健全與完善。
戴立益委員認為,要想真正減負,必須重視師範教育,加大力度推進師範院校教育教學改革,讓真正勝任教師崗位的人擔當重任。同時,學校要開發多樣化課程供學生選擇,在相對自由的環境中讓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發展自己的天賦。
“利用好信息技術,讓個性化學習與指導成為可能,也是落實減負的有效舉措。”戴立益委員指出,教師要從關注學習成績本身轉向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瞭解學生成長經歷、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從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和精準助學。嘗試建構課業負擔檢測預報模型,實行基於事實的實時跟進檢測制度,提高減負效果。
張志勇代表強調,減負一定要“講科學”,就是尊重中小學教育規律:“以考試評價為例,日常考試的功能不是要給學生排名排隊,而是為了診斷和改進。再如,晚上孩子們做作業做到11、12時,搞得第二天學習效率很低,這樣的加班加點無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得不償失。”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讓學生真正健康成長,應該開展‘基於孩子立場的研究與實踐’,別以成年人的視角或者急功近利的想法左右教育,打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今天的加倍學習是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旗號,盲目加重孩子負擔。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出發,感受他們的體驗和收獲。”劉希婭代表說。
事實上,關於減負,中國政府不可謂不重視。王國慶表示,從1951年到2017年,中國圍繞中小學學生減負出台過幾十份文件。就在上個月,教育部接連發佈《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兩份文件。
“《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提出,嚴禁自行組織或與社會機構聯合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考試,或採用培訓機構自行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等‘十項嚴禁’,非常精準地切中了要害,抓住了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補習利益鏈條的核心環節,牽住了治理這種教育亂象的牛鼻子。”劉希婭代表強調,這些舉措如果層層監管到位,必將阻斷補課與升學之間的必然關聯,為“盲目補課熱”降溫。
在劉希婭代表眼中,這是送給孩子們的一份珍貴的新學期厚禮:“孩子們如果擺脫了基於並不科學合理的錄取標準的補習,將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用來閱讀、鍛煉、體驗大自然和 社會。”◆ (據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