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移工”一書,作者談及社會變遷下的越南移工、國家的政治經濟轉型與勞動輸出過程、勞動輸出政策的形構、勞動輸出與社會發展的結合等等。2008年12月27日,越南政府公佈第30a/2008/NQ-CP號決議,開宗明義指出消饑扶貧是黨和國家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提升窮人的生活水平,減少各地區和群眾之間的發展差異,並對各貧窮縣提供各項優先與優惠發展政策。
其中,特地規劃鼓勵貧窮縣出口勞動的政策:支持貧窮地區的職業、語言、文化和指導等培訓,有利於勞動輸出工作。上述決定出台後,如何透過勞動輸出來消除地方上的貧窮率也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施政之一。作者在書中強調:移工們通常在清償完借款後,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蓋樓房或重新整建房屋,而改建樓房可對衛生環境與個人環境的改善有好處,同時也有條件給子女或家人繼續接受教育。有的移 工在回國後亦有資金創業或 發展生產,為地方經濟的發展作貢獻。
作者在結論篇指出: 勞動輸出政策對移工及其家庭來說,可以增加收入、投資子女教育、改善衛生環境、降低生存風險、增加儲蓄、促進微型創業;對農村而言,可消除貧窮、減少社福支出、增進基礎建設、活絡地方金融、創造就業機會等;對國家來說,能為國家賺取外匯、解決國內失業問題、提升人力資本和融入國際社會等。更有人認為,勞動輸出政策是一條邁向繁榮國家經濟、消除農村貧窮和改善家庭生活的“康莊大道”。特別是,遂項政策取得初步成效後,國家進一步將它與社會發展政策相結合,首要之務便是消除貧窮,且透過國家力量將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到貧窮縣地區,進一步穩定國家的政治秩序與地方基層的社會結構。
此外,因為融入國際社會的國家政策,人們可以觀察到國外發展援助計劃在地方的運作,這些都是得益於勞動輸出的社會發展成果,而此政策獲順利推動,也是基於農村共同體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以及團結的政治生產所創造的一種政治秩序。作者也認為,基於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越南政府深知經濟發展的同時勢必要顧及農民、貧窮者和少數民族,在社會變遷的條件下(土地所有權的商品化、國際市場開放),出國工作成了改善經濟的基本條件之一,並藉此對政治社會秩序進一步產生強化作用。因此,越南的勞動輸出政策不僅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 之一,也含著濃厚的社會發展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