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40多歲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該年齡段,心衰發病率僅為十萬分之二三十;與此形成對比是的,65歲以後,心衰發病率激增到十萬分之一二百。如果在40至50歲時,仍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0歲以後就可能受到心衰發病之苦;反之,最晚從40至50歲開始作出改善,對防止心衰也會起到作用。
心衰是包括心臟病在內的、所有循環器官疾病的終末階段,但患上心臟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會導致心衰,其區別在於個人基礎疾病的不同。相對而言,伴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發展為心衰。
“零次預防”。指在沒有患任何相關疾病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暴飲暴食、不攝取過多鹽份、不吸煙、多運動、控制體重、避免混亂的生活習慣。
“第一次預防”。如果已經由於吃得過多、動得過少導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就已經在向你招手了。但此時還不算太晚,只要在得上心臟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就可以了。減肥、降壓、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風險。
“第二次預防”。由於未能充分改善生活習慣,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臟疾病後,你需要注意的是預防心肌梗死的反覆發作,以免病情進展為心衰。因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的人,並非都會成為心衰患者。高血壓患者須遵醫囑堅持服用降壓藥,穩定血壓;曾經心肌梗死發作的患者須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堅持鍛煉,同時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過於激動等。
“第三次預防”。通常來說,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誘因下突然發作,患者會突然感覺呼吸困難,甚至出現心源性休克。若能在急性心衰未發作前,做好日常預防,即便已經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嚴重的後果。因此,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阻止病情急性惡化,必須嚴格按醫囑服藥,避免一切不利於心臟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發作的因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衰第一次發作時還有搶救成功的可能,經過住院治療後,大部分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健康”。然而,這不是治癒,而是變成慢性心衰,一旦病情再次惡化會極為兇險。
改善生活習慣是零次預防;避免患上心臟病是第一次預防;避免患上心衰是第二次預防;避免心衰的二次發作是第三次預防。這就是心衰的4次預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