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社群輔助發展中心副經理范長山:提高社交網用戶的意識
社會領域工作者一向認為要把自己置於他人的境遇中,從多個角度和在大背景下理解問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先勿作出草率、片面的判斷。
社會領域工作者一向認為要把自己置於他人的境遇中,從多個角度和在大背景下理解問題。無論出現什麼情況,先勿作出草率、片面的判斷。
社會批評是促進社區日益強大、發展,但在對某事情的各方面作出評價、分析時,應該盡量確保情感與理智之間和諧。意見若本著真誠之心和寬容態度,而不是通過嚴厲的批評,將會很容易得到接受。
重要的根源在於對使用社交網一事的正確教育和導向。應注意建立和尊重批判空間,養成習慣,讓大家自信地以文明、有說服力和有利於社群的態度發表意見。
提高用戶的意識和為年輕人提供符合的教育導向,是有助養成健康的社交網使用習慣,營造安全、富有人文價值的社交網環境。
●市經濟財政大學講師阮發才:傳播資訊時要注意社群的利益
社交網上的反應是連鎖反應,因為這是虛擬社會,有時不知道社交網上接收資訊的人是誰、在何處、水平如何?他們接收資訊時將會有如何反應?像昔日的口述故事似的,經多次分享就失去其真實性。並非所有讀者、觀眾都能全面地證實和了解問題。所以,問題在於每個人、每個單位須對傳播的資訊負責任,關注社群的共同利益、價值。
此次疫情可能是我們須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 然而,這也是我們表達感激、同情、理解和互助的機會。由於具有快速連接的特性和龐大的用戶量,而社交網完全可以成為縮短心思、感情距離的橋樑。因此,應該讓社交網成為傳播團結互相的通牒,及時鼓舞、推崇好人好事的榜樣,以及在緊張時刻後淨化靈魂之處。
●Job Way心理科學應用與職業輔導中心經理陶黎和安心理博士:須學分別是非對錯
在我們的個人頁面上發表對某事情的批評或抱怨時,體現我們並非無動於衷,而是仍關心、憂慮。“分享愛就會獲得愛”是聰明人每天都會應用的溝通中不變原則。
社交網上的另一明顯現象是不少個人的心理機制被眾人的力量拉攏和支配。為了避免被 “引領”,要仔細地了解資訊、數據來源,以確保準確、客觀和公平性。若提意見的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日益美好,而不是只為了肯定自己,則該意見將會受到歡迎。
在點讚前要考慮;評論要優雅及有文化;上載的照片須給觀眾帶來感觸,傳達生活中的美好通牒;傳播美好的故事等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好故事能夠觸動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心,就會在社群中逐漸形成尋找美好故事、形象的潮流。觀看、感受、行動是一個過程,只要耐心傳播,美好的故事將會促進年輕人過著更積極的生活。
社交網上的個人頁面生動地體現用戶的心態、個性和“面子”。如何體現那個“面子”取決於每個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