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吃喝是我們過春節永不改變的主題。以往,對於普通家庭而言,過年主要是改善飲食,求的是能夠吃頓大餐,只有過年才能吃上平時捨不得吃、吃不上的雞鴨魚肉等“奢侈”硬菜。如今,這些“奢侈品”在平時都已經不奢侈,年夜飯的飯菜就更加豐富,不再局限於雞鴨魚肉,除了各種各類的水果、蔬菜之外,人們更注重營養搭配。
人們在飲食上不再追求“年年有餘”,而是“豐儉由己”;人們喜歡現吃現買而很少囤菜,飯菜更加講究健康和營養搭配。做一頓健康的年夜飯已成為很多家庭的共識。這也反映出人們生活的變化:隨著春節肉菜品種越來越豐富、網購越來越便利,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提高,年夜飯有了更多的選擇和考量。
從年年有餘總要留下一點東西,到追求新鮮而講究健康與營養搭配;從不再囤積食品,到自購菜品做一頓豐盛而個性化的年夜飯;從朋友相聚的大魚大肉,舉杯換盞、觥籌交錯,到彼此之間充分尊重意願,個人自由選擇,以茶代酒,文明聯歡……,這“由餘到儉”過節方式已成為社會變遷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有比較才有鑒別。感歎年味不足,或者方式變遷者,大多屬於年齡比較大的人。他們大多經歷了生活比較艱苦,難以吃飽肚子的時代,對食物有一種天然的恐懼與敏感性,因而吃喝也就成了過年最大的奢求。而如今過節的方式相對較簡單,要求也極低。
在一個吃什麼食物都特別有味的年代,過年的幸福感、追求感是一種難言的體會。精神層面的享受,主要源於食物的相對充分供給。現在回過頭來,所謂的年味,其實就是大家在一起有了更多的吃喝機會與時間。大人與小孩子,一頓年夜飯可以吃上幾個小時,遇到串門者的好酒者,還可以從中午吃到晚上,一直到春節聯歡晚會結束。
不過現在,營養和肉脂過剩的肚皮,對食物已十分挑剔,從吃飽吃好到吃出營養和健康,過節的方式必然會隨著觀念的轉變,而悄然發生著變化。
春節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主題。全家團圓是春節永恆不變的主題,也是人性追求的目標。無論社會怎麼發展,只要有人類和人性,那麼這一主題都始終不會發生變化。
“有錢無錢,回家過年”說的就是這個理,拋卻一切功利的念想,擺脫一切形式的束縛,讓心靈和思想回歸於本源,實現對內容尊重和目的追求,心靈才會找到幸福與和諧,節日才會過得快樂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