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趁熱吃:我們華人慣趁熱吃,長此以往,食道和胃的黏膜都會發生慢性損傷,引發癌變。此外,燒烤、火鍋等過燙食物也容易誘發消化道病變。
趁熱吃的習慣,長此以往,食道和胃的黏膜都會發生慢性損傷,引發癌變。
2、吃飯太快: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因此,建議正餐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每口飯儘量嚼爛嚼軟再咽;不必糾結每口飯該嚼多少次,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即可。
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
3、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會擾亂胃腸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節律,胰腺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消化液,導致胃脹不適,甚至是急性胃擴張、急性胰腺炎,嚴重者可導致胰腺癌。
飲食過量會擾亂胃腸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節律,胰腺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消化液,導致胃脹不適。
4、纖維攝入不足:充足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和吸水膨脹,防止便秘,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有研究表明,膳食纖維攝入量與腸癌發生率呈負相關。並非只有口感粗糙的食物中存在膳食纖維。大麥、豆類、胡蘿蔔、柑橘、燕麥等也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
纖維攝入不足。
5、壓力和焦慮情緒:胃腸道可謂最大的“情緒器官”,胃腸道功能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其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對心理刺激十分敏感。
壓力和焦慮情緒。
6、缺乏鍛煉: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慾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保持胃腸道健康,要讓自己多動動,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如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每週鍛煉3至4次。
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慾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
7、多人共餐:亞洲人沒有分餐的習慣,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很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約半數亞洲人感染幽門螺桿菌,歐美人由於習慣分餐制,所以該菌的感染率明顯低於亞洲人。
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很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
8、過度飲酒:臨床觀察發現,1/3至1/2的胃癌患者有長期飲酒史,尤其以喝白酒為主。酒精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黏膜被長期反覆刺激,不斷經歷損傷、修復、再損傷的過程,就會導致慢性炎症,最終為腫瘤發生埋下禍根。
臨床觀察發現,1/3至1/2的胃癌患者有長期飲酒史,尤其以喝白酒為主。
因此,如果不得不喝一點,儘量喝酒精含量低的酒。喝酒時,不妨配些小菜,如肉皮凍等,這類食物膠原蛋白含量高,會在胃中形成一層保護膜,可減緩酒精傷害。
濫用藥物。
9、濫用藥物:生活中,有些人一有個頭疼腦熱就亂吃止痛藥、消炎藥,但這些藥物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和潰瘍。因此,生病時不要自行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換藥、增減藥量,應及時諮詢相關醫生,遵醫囑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