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市家庭計劃-人口支局副支局長范氏美麗指出,本市2015年的總和生育率(毎位婦女的平均孩子數量)是1.45個孩子,這與全國的2.10/婦女生育更替水平相比是偏低。衛生部人口-家庭計劃生育總局專責副總局長阮文新亦指出,除了胡志明市的生育率低之外,在南部東區生育更替水平是1.8孩子/婦女;在南部西區九龍江平原這個數字是不到1.9,也是生育率偏低的地區。
生活壓力是主因
胡志明市和南部東區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區域,一般的家庭經濟相當充裕,有足夠條件照顧好孩子,可是這個區域的育齡夫婦卻不願意生多孩子,甚至有一部分選擇做“丁克族”(不想要孩子)。與此同時,在西原地區,北部山區,紅河平原等區域的生育率卻相當高,超出了生育更替水平。紅河平原每位育齡婦女平均有2.3個孩子,並有增長的趨勢。
導致生育率低區域的育齡夫婦不願意生多個孩子的原因之一是,在這些區域內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比較高,而且父母對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有個別的想法和要求。此外,還有一些客觀及主觀的原因令本市的生育率下降並將持續下降,其中包括因為生活和工作壓力以致婦女遲婚、延遲生育、不願意多生,甚至不要孩子的比率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孩子的生活費、教育費日益增加,相對於經濟收入少有增長,這讓不少家庭怕“養不起”孩子而不敢再生育。此外,現時有不少家庭想要孩子卻事與願違不能有孩子,因為原發性和次發性不孕不育的比率有增加的趨勢。
人口研究專家指出,當下的趨向是社會愈發展則女性愈不想生孩子。阮廷舉教授-博士表示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的趨向並日益擴大。在我國正屆育齡的是35歲以下80後的年輕人。他們不衹是從理論、從宣傳乃至從實際生活中看到了小型家庭的好處。而且他們是“互聯網的一代人”,物質生活條件充足,可以接受現代化的知識包括家庭計劃生育的知識,致使他們不願意多生孩子。
人口老齡化
近幾年來,作為單親媽媽的趨向在我國日益普遍,少子化現象日趨嚴重,人口結構越來越受影響,反之,老人是越來越多。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影響範圍是全面性的,首當其衝的是學校面臨招生困難的處境;其次人口負成長,進而造成勞動力不足,經濟效益變差;再者社會人口結構老化,造成年輕人扶養負擔過重等社會問題。
從在一些生育更替水平低的國家的經驗顯示,一旦生育率下降到極低,則就是再耗費鉅資來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亦難以奏效,幾乎對提升生育率全無作用。屆時人口會迅速老齡化,給社會民生福利、照料老年人的服務造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生育率下降會導致人口結構、勞動資源,尤其是年輕勞動資源的衰退。
靈活動員生育
儘管在本市的生育率下降,但並不意謂不繼續落實家庭生育計劃政策。迄今,中央亦尚未有文本允許本市鼓勵生育。有鑒於此,今後為解決生育率下降的現實情況,本市人口工作部門將在大眾媒體上集中宣傳工作,呼籲市民提高落實人口政策“生足兩個孩子以良好養育”的責任意識。
衛生部副部長阮曰進認為宜應各個地區的實際人口情況而靈活採取多樣化的政策來進行生育計劃宣傳。不可以採取劃一的政策,因為有的地區每位母親依然會生4至6個孩子;有些區域的多個家庭只生一個。
一些生育率穩定的地區則要提高人口素質和保持合理的生育率。生兒育女不僅是每個家庭的個別問題,且還是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問題。合適的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生育率,則將可以延長“黃金人口”的結構時期,延緩人口老齡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