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望子成才”(又或者“望子成龍”)是每一名父母的心願,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好的成就。打從孩子準備進入托兒所或幼兒園之前,父母就開始為其前途而操心。當孩子讀小學時,雖然明知學校的功課繁重,但不少父母仍迫其子女上多個補習班,多學其他學科,令到孩子在放學後的空閒時間也被塞得滿滿的。當孩子邁入初中、高中門檻時,父母又為其學習成績而擔憂,惟恐其成績不好而考不上高中或大學,因此終日督促子女學習再學習,從而對其造成很大的壓力。
有不少子女的確是透徹理解父母對其未來前途的一番苦心與期望,所以也很用功學習。可是,當子女努力的付出而未能換來應有的成績時,父母當然會感到痛心,而子女本身也感失望,甚至會產生有愧於父母之情緒,更擔心會受到責罰。由於抑壓的情緒未能得到學校、家庭的及時關注與紓解,就在一時想不開的情況下,便會很易萌生做傻事的歪念,從而白白斷送了寶貴的青春。
直至目前,仍有不少父母認為,家庭既已給孩子提供了充份的學習與生活條件,那麼他們就要有“責任”讀好書和“確保”能取得極佳的成績。此外,更有父母經常以孩子優異的成績來“炫耀”天下,又或者以孩子所就讀的知名學府來體現其家勢。然而,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地瞭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及學習能力以作出正確的評價呢?所以,當孩子未有足夠的能力與興趣,父母不應強迫其必須達到自己的需求。
我們須知道,孩子在學習中能成功與否是附屬於不少因素,如:天資、興趣、專長、家庭與社會環境、社會的影響等等。但最能決定的因素便是孩子本身的努力。即使在一所知名學府就讀,但如果孩子的能力有限,一樣未能取得佳績。相反,若只在一所普通的學校就讀,可是如果獲得父母的透徹理解、尊重和懂得啟發孩子的長處,孩子一樣會不負父母所望,仍然可以成才。
學校方面,有部分為了取得“名校”之稱,因此制定了比教育部門所規定的教育章程更為嚴格。當然,其出發點也是為了滿足家長寄託學校培育孩子成才的迫切心願,特別是可讓子弟能以最優異的成績進入大學。對此,河內師範大學歷史科講師阮國皇認為,教育部門雖然進行不少的改革,但大部份是集中在考試方面。
不少學校已將一個本來是活躍、豐富和充滿色彩的學習場所,變成一個讓學生終日為功課和考試而擔憂的地點。同時,有部分學校也變成吸收家長將所有的關懷與能量投放的“黑洞”,家長們只想知道孩子今天得到多少分數、學期末排行第幾名、是否得到“優秀生”稱號等等而未真正地關心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心願。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學-心理學博士范氏翠指出:家長們應知道,如果想子女幸福,便應要讓其做回自己,讓他們能發揮己長,不須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並得到尊重,有人聆聽心願。一旦父母看到子女的臉上露出愉快和喜悅的笑靨,那麼父母便已做得對。重要的是並非外間的閒語冷言,而是子女本身的真正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