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雨季,社区中因隐翅虫引起的接触性皮肤炎病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根据医疗专家表示,这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皮肤严重受损。
正确认识病因
这种疾病并非由隐翅虫叮咬引起,而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隐翅虫死亡、被挤压,其体液释出并沾染到皮肤或经手转移到其他皮肤部位,引起局部接触性皮肤炎,导致灼热、搔痒感。若病人用手搔抓,可能导致身体多处受到间接接触性皮肤炎。
隐翅虫体内含有Pederin(化学式:C24H43O9N),其毒性比眼镜蛇毒强12至15倍,但由于接触量少且仅限于皮肤表面,故不至于像蛇毒那样致命。
致病的隐翅虫常见于南方的雨季,尤其是雨季初期,而北方则多见于秋季。
临床症状容易辨识
典型皮损为红斑,成片或条状,沿抓痕方向出现,皮肤略微隆起,上面有细小水泡或有脓疱,有略微凹陷的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
皮肤炎多出现在面部、颈部、胸部、后颈、肩膀与手臂等暴露部位。即便隐翅虫已不在,但若抓痒,将毒液带至其他部位皮肤,尤其是皱褶处,皮损仍会继续出现。
患者常感灼热、疼痛、搔痒,若大面积损伤,可能出现轻微发烧与局部淋巴结肿大。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坏死,其程度相当严重,皆因隐翅虫体内的Pederin毒素所致。
如果不及时治疗,溃疡可能会深入真皮层,留下类似烧烫伤的瘢痕。若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也会使伤口坏死加重。
根据病情轻重,治疗时间约为一周。及早发现并提前3天治疗,通常不会留下疤痕。
有效预防方式
为防止昆虫飞入室内,应减少开窗,在开灯时应使用窗帘或防虫纱网,特别是在靠近树林、田野的区域。
应使用蚊帐睡觉,避免站在户外强光灯下,在灯光下工作时要小心,因为隐翅虫经常出现在有亮灯的地方。
应清洁环境、清理杂草,抖动毛巾与衣物后再穿戴。。在田间工作时,尤其是在雨季、台风季节,应穿着防护装备,例如:长袖衣裤、帽子、口罩与长靴。
若已接触或怀疑接触到隐翅虫,切勿裸手捕捉、杀死或摩擦。正确做法是:吹走隐翅虫或以纸张引导其爬至纸上再移除。
在接触隐翅虫时,应戴手套或用柔软的纸垫在手上。若不慎在皮肤上拍打或压死隐翅虫,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食盐水清洗皮肤;避免用已接触的手触碰其他部位皮肤。
若皮肤感到灼热,可以用稀释的盐水、肥皂等清洗,绝对禁止使用含碘或酒精类消毒液,以免使伤口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