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中藥足浴雖好,卻也並非人人適宜,對於一些心臟病、低血壓、孕婦等特殊人群來說,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可盲目為之。
足與人體健康關係很大
《黃帝內經》記載: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謂經脈之行;三經皆起於足。即足部是三陰經的起點,三陽經的終點。足掌有300多處穴位、67個反射區,是人體的一個縮影。通過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調節各臟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內臟產生的病理變化,提高機體自我防禦及免疫力。
中藥足浴療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在浸泡的過程中,借助藥力和水的熱力作用,通過皮膚毛孔吸收,經絡傳遞,可使肌體氣血運行通暢。血脈通暢後,藥物隨熱而行,乘熱吸收,經脈循環,直達病所。
中醫認為,應用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可治療不同的病症,如頭暈、頭痛、失眠、耳鳴、頸椎綜合徵、神經衰弱;慢性咽炎、鼻炎、感冒、咳嗽、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下肢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趾甲炎、濕疹足癬、足趾變形、下肢靜脈曲張;風濕關節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經痛;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中風後遺症、肥胖症;胃下垂、便秘等胃腸道疾病;糖尿病、腦萎縮、老年癡呆症。此外,中藥足浴對於美容祛斑亦有較好療效。
掌握正確的方法必不可少
足浴水:泡足水一般採用自來水,有農藥或化肥污染則應禁用。因為污染的水泡足,雙足在溫度的作用下,毛細血管會擴張,毛孔開放,人體皮膚容易吸收污染水質中的有害物質,危害身體健康。
足浴容器:足浴容器以木製盆為最好,因木製盆散熱較慢,有利於保溫。高度應以沒過踝關節為佳,寬度則以能容納雙腳即可。假如足浴容器太矮,熱水浸泡的位置就低,浸泡到的下肢皮膚面積也就相對少。
足浴溫度:泡足液的溫度,應以能耐受為限,足浴後感覺輕鬆舒適的溫度為適宜。一般可控制40至50攝氏度,老人和兒童不宜過高,風寒感冒,關節炎及素體畏寒怕冷的病人水溫在50至60攝氏度。
足浴時間:如果用於強身保健,以每次30分鐘為宜;用於治療每次45分鐘為宜;用於強身保健,每日1次即可。若用於治療,每日2次。
藥液準備:將準備好的中藥先用2000毫升冷水浸泡,武火煎煮40分鐘,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汁後再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將2份藥汁放在盆中浸泡雙足。在足浴過程中,可配合足部按摩,如腳趾、足背、足跟、腳掌、小腿前後及足三里、承山、湧泉等穴,而後按摩相應放射區。
中藥足浴的注意事項
泡足前必須用肥皂清除污垢,忌用鹼性大的洗衣肥皂,選用鹼性小或不含鹼性的香皂或沐浴液,以免過份洗去皮脂而引起皮膚乾燥。
泡足過程中,若藥液冷卻,應加熱後再用。需要強調的是,飯後不能立即進行足浴,以免影響消化。由於足浴可加強胃腸蠕動,為保證足浴的治療時間,足浴前應排盡大小便。
進行泡足的環境宜安靜舒適,室溫適中,不要直接吹風,最好配以柔和的燈光和音樂,讓患者心曠神怡,精神放鬆。水溫保持溫熱,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適,太熱會燙傷皮膚,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溫更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及足部外傷者,則不宜足浴。足部皮膚皸裂者,水溫也不宜太高,泡洗後儘快擦乾,再塗上凡士林等潤膚露。
在足浴過程中,應加強病情觀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況,發現異常應立即停止,如有需要,應儘早到正規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中藥足浴小妙方
睡眠障礙:丹參30克,石決明30克,磁石30克,牡蠣30克,茯神15克,夜交藤15克,肉桂15克,合歡皮15克,香附15克。出盆後用乾毛巾輕快地搓擦按摩腳趾和掌心,其催眠助睡效果會更佳。
強筋健骨:骨碎補20克,仙鶴草20克,續斷30克,伸筋草20克,羌活15克,紅花8克,透骨草15克。
養生足浴方:當歸15克,黃芪20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澤蘭10克,生地10克,川椒10克,葛根15克,細辛6克,酸棗仁15克,艾葉10克。
降壓足浴方:羅布麻葉15克,杜仲6克,牡蠣15克,夜交藤10克,吳茱萸10克。
中風後手足拘攣: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15克。
雙足水腫:楠木、桐木各適量。
以上小妙方均可根據患者辨證分型,適量加減或相互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