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靜脈血栓無症狀,容易被漏診
靜脈血栓栓塞症是繼心臟病和卒中之後位列第三的最常見心血管疾病。劉春麗教授說,靜脈血栓栓塞症之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是因為其最可怕之處就在於絕大部分的靜脈血栓沒有任何症狀。約61%的靜脈血栓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容易被漏診;80%肺栓塞患者起病時亦無臨床症狀,三分之二肺栓塞患者死亡在發病的兩小時之內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們戶外活動減少,與過去相比有更多患者因靜脈血栓來醫院就診。劉春麗教授說:“現在生活習慣改變了,久坐不動,活動少,尤其是今年在疫情期間,戶外活動明顯減少,不少年輕人在家裡玩手機、打遊戲,一玩就是幾個小時,活動少了就導致靜脈血栓,來醫院就診的患者也就更多了。”
據國外大量流行病學案例與臨床資料顯示,新冠病人靜脈血栓發生率高,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發生率更高,非ICU患者靜脈血栓發生率最高報導資料為45%,而ICU內新冠患者靜脈血栓發生率報導資料最高達到85%,一些患者因併發肺栓塞而死亡。
久坐玩遊戲、長期臥床也會引起肺栓塞
深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任何人身上,並非老年人的專利,20多歲的年輕患者也不少見。劉春麗教授介紹,有一位23歲的年輕人因腳踝扭傷臥床了3天,在這3天裡,由於臥床不動,下肢形成靜脈血栓,血栓跑到肺部,導致肺栓塞,導致嚴重呼吸困難,不得不到醫院急救。
據悉,血液高凝、血液淤滯、血管內皮損傷是血栓形成的3大要素。而長期住院、手術或骨折創傷、長時間久坐不動、患癌接受化療、患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坐月子的產婦都是易患血栓的高危人群。
此外,有易栓症家族史的人也需要多加注意。劉春麗教授曾接診過一名30歲因感冒引發肺栓塞來醫院就診的患者,其哥哥1年前曾患靜脈血栓,但並未引起家屬注意,未及時告知醫生,錯過了早期的診斷,最後上了ECMO(體外膜肺氧合)也沒有挽救回來。劉春麗教授提醒,有易栓症家族史的人群要儘早篩查,及早預防。一名中年男性在醫院抽血時就表示,家人雖並未患血栓,但是腿部經常腳麻所以也想來查一下。
有資料顯示,60%的靜脈血栓栓塞症發生在住院期間或出院30天內。這是因為在手術、創傷病人會出現血液高凝、血液淤滯、血管內皮損傷,而這3點正是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如果出現了單側小腿或大腿疼痛、腫脹、發紅,這是深靜脈血栓的常見症狀。”劉春麗教授提醒,“此時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積極去正規醫院就診,這裡要強調的是腿腫了不宜去按摩,因為按摩很有可能讓血栓脫落,讓其遊走至肺部、心臟就更加危險了。”
減少血栓形成,你要動起來
目前各國臨床指南都指出,抗凝是預防和治療有潛在致命風險的血栓性疾病的基石。所有深靜脈血栓人群均應採取至少3至6個月抗凝治療,特定人群需延長或終身抗凝。
雖然血栓悄無聲息、來勢洶洶,但預防到位亦不足為懼。對普通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自己動起來。
資料顯示:每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而適當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所以,在手術後、坐月子期間要儘早下床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多喝水,比如坐長途飛機的時候,多喝水,就可以讓自己1至2小時起身,走動走動,這樣可大大降低靜脈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