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協會(Amfori)表示,不少企業為應對這場危機,暫停了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企業管治(簡稱ESG)方面的盡職調查,以集中資源挽回經濟損失。然而,有效的ESG盡職調查能為企業識別及分析關鍵商業活動的潛在ESG風險、責任和機遇,為企業及投資者帶來可持續收益。
疫情令訂單減少現金流成挑戰
全球貿易協會總部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匯聚了來自4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零售商、進口商、品牌和協會,共逾2400家,過去40年致力推動開放和可持續貿易。因應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該會認為,各國企業應採取負責任的採購,同時實踐及優化供應鏈管理,以克服疫情帶來的挑戰。
去年4月,該會向17個國家的160位成員買家,以及來自亞太區10大主要生產地的400家廠商,進行有關疫情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買賣雙方均同樣面對3大挑戰,包括因消費者需求減少而取消或減少訂單、因物流系統的控制或暫停而導致運輸受阻或延遲,以及現金流是公司內部面臨的最大挑戰。艾偉德表示:“如何維持生計是大部分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儘管我們理解這種想法,並努力在可能的情況下提供支援,但我們亦呼籲企業應盡最大努力繼續開展ESG方面的盡職調查工作,尤其要推行負責任的採購。”該會認為,企業應盡量繼續進行已投入生產的訂單,並支付貨款,為陷入財政困難的業務夥伴提供支援。該會指出,企業在進行採購決策時,應仔細考慮為供應鏈帶來的潛在影響,微細的採購決定也可能對價值鏈產生骨牌效應,該會亦制訂了採購實踐指南,供企業參考。另外,企業應與生產商、仲介公司、工會和社會團體保持有效溝通,以充分了解潛在的負面影響,從而加強對話和合作,共同找出彼此接受的解決方案。
該會表示,國際買家負責任的採購行為將有助區內生產商渡過營運難關,同時能保證自身供應鏈的穩定及可持續性。疫情過後,這種合作關係將會變得更加穩固,有利企業控制潛在風險,更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帶來的衝擊。
調查指中國仍是主要採購地
隨著中國的生產成本上升,不少廠商把生產線轉移至其他發展中國家,意味買家的採購地點也隨之改變。該會曾向來自12個國家、近50家主要會員企業進行電話訪問,瞭解其採購情況。結果顯示,九成受訪企業指,在疫情下其採購的產品類型及地點保持不變,大部分企業仍主要在中國內地進行採購。艾偉德指出:“在疫情之後,中國可能繼續是世界領先的製造業大國,但在全球貿易方面,某些行業的固有優勢可能會稍為減弱。”他預期,很多企業將選擇與其零售店相距較近的供應商合作,從而降低供應鏈因國際政治、環境或健康因素而中斷的風險。他建議:“無論企業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採購,瞭解供應網絡是降低風險的重要策略。企業應準確掌握供應商及生產地點資料,以至採購零件和產品所面臨的風險,這將有助其優化庫存量和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