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應用科技
去年,九龍江平原在稻米生產中是全國排名第一,稻米產量為2450萬噸,佔全國產量的56%。稻米之後是海產,其中蝦類產量為60 萬噸,佔70%;查魚產量140萬噸,佔95%。最後是水果產量為430萬噸,佔60%。九龍江平原的主要農產品出口額達84.3億美元,佔全國主要農產品出口額的73.34%。
在2015 - 2018年階段,稻米種植面積急劇減少約19.5萬公頃,主要原因是減少季造。然而,水產養殖面積卻從74萬2000公頃增至80萬7000公頃,水產業的產值比例從35%增至42%;水果面積從30.8萬公頃增至34.7萬公頃,水果業產值比例從9.1%增至10%。對於這個變化,世界銀行經濟發展專家范黃雲認為是由於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增加所致。從那時起,九龍江平原已促進各項適應和順應天氣活動,以適當地轉換農業生產。具體是,種植稻米時擴展節水和環保措施的應用。對於正在發生的鹽水入侵情況,農業集中將易受影響的稻田轉向淡水養殖和耐鹽作物上。
天祿集團董事長黃文唐稱,該集團從15年前已加強研究並生產抗鹽種子。對於氣候變暖,該集團還加強應用科技,例如用秸稈切割機收割,乾濕交替灌溉等技術以合理地使用淡水。與之燃燒,秸稈被用機械切成小塊,發酵成微生物肥料。超過25%的工程師從種植稻米轉向種植水果。此外,引導農民減產以保護土地和節約農資;同時,減產減低成本,但大米質量更高、更安全,而且價格更高。
在另一個行業,越澳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梁清文表示,讓蝦類適應氣候變化的關鍵措施是加強應用先進的科技。因此,蝦類在養殖過程中的成本已降低。重要的因素是該集團已主動採購足對蝦,以選擇適應當地土壤條件的優質蝦種。為了避免受到天氣影響,溫室裏的蝦 只生長在安全的環境中,並且提高集約質量。這是一種先進模式,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物安全性,尤其是外部因素和環境的變化將被克服到最小化。
制定適當的戰略
面對氣候變暖,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已主動實施4項主要任務,包括:制定適應九龍江平原氣候變化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整體計劃;複查水利和防範災害;制定和開展防止河流海岸塌方提案;制定和開展九龍江平原主力種子計劃。與此同時,農業與農村發展部已呈上政府頒佈並參與制定一系列促進九龍江平原農業發展的政策,例如修訂關於稻田使用管理的第35號《議定》;繼續推動Vnsat可持續農業轉型項目、九龍江平原耐氣候和可持續生計項目。
為了讓農民意識到根據天氣來轉換農業生產是2017年第120號《決議》的成果,體現出可持續並主動適應天氣變暖的發展九龍江平原戰略。經過兩年落實第120號《決議》,農業與農村發展部長阮春強高興透露,顯著的結果是整個系統的意識有同步轉變。農民已從最多是生產稻米,其次是海產和水果的挑戰轉為機遇;如今基於合理地利用資源、應用科技,則改為最多是水產,其次是水果,最後才是稻米。此外,九龍江平原務必促進成為一個滿足到資源和科技的中心,以獲得定期的預測數據讓企業投資。
為了可持續發展,九龍江平原獨立生態專家阮友善指出,要使第120號《決議》取得成功,必須與政府關於九龍江平原社經發展連接試點規制的第593號《決定》和2017年《規劃法》同步進行。這是發展九龍江平原地區的3大政策,並且需要緩慢實施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農業與農村發展部為各省分配稻米目標,以免在落實減少稻米面積的第120號《決議》時出現交錯情況,必須放棄目標。此外,各省經常舉辦投資促進會議,所以發生競爭投資科技,導致省市之間出現重疊。因此,各個區域需要連接以合理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