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農業週期、越南盛會集中在春、秋舉辦,此兩個季節是農閒、容易產生娛樂感觸的時間。在北部,很久以前,春節被視為與盛會和鄉村(悠久的居住單位、是生產的搖籃)舉辦慶祝活動的時期。過去,一個純農群體幹了許多活兒以維持生計,但不知何時就開始自信地認為“正月是玩樂之月”並允許自己參加各種年初盛會活動,從而形成了一種難以改掉的習慣。其實,在盛會活動存在積極方面的同時,仍有重要的要素就是:節日是休息時間、再造勞動力、所以農民經常放鬆。可是認為“二月廷會、三月 聚會”,那麼,到了歉收之月就拿什麼來彌補呢!
當代,大部分人的生活充足,但仍不可改掉愛玩樂的農業基因,所以盛會活動日益找到藉口以不斷地膨脹(規模、性質、舉辦方式)。一個鄉村級的盛會活動只要一次成功舉辦,就可能變成省級、縣級的盛會活動,甚至若改變了舉辦規模、更新和投資就變成了國家級的盛會活動。
盛會被視為步入服務經濟、旅遊業的通行證,所以許多地方除了保存盛會的文化價值,還認出盛會帶來的經濟潛能。因此,近幾年來,各地方爭先恐後發展盛會到“氾濫”程度,盛會種類名單以傳統招數蓬勃發展,推廣至每個角落。與模仿國外性感表演讓別人感到傷風化的時尚流行盛會或狂歡節的氾濫程度相比,盛會更受民眾歡迎,因為其源於本土文化,尤其是存在無法代替的心靈要素。如今,參加盛會活動是“三合一”,觀光只是小部分,更多的是祈求、祈禱和吃喝。因此,每個盛會活動(尤其是與宗教、信仰相結合的)都努力推廣、誇張化其靈驗率以吸引十方信眾。然而,南國民眾向來不狂信而迷信,不謹防但非常誠懇,無論多麼遙遠仍非參加自己所愛的盛會不可。
一旦過於“迷信”,民眾不再保護盛會活動的莊嚴或至少是保留平安、快樂的氣氛。無論是鄉村級的盛會還是國家級的盛會都變得非常混亂。無論採取什麼方式以確保節日的文明和安全,但爭奪、暴力行徑仍不下降。“流血”只在發生戰爭,要“互相拼殺”才能造成“流血”的下場,可是在描寫盛會活動的文章中,“流血”字樣密集出現以形容“你爭我奪”的景象,人們只因為奪得一個“福球”或一個不一定可起保佑作用的“花”而互相拼殺。連神聖雖然已有保安員保護仍被參加盛會的信眾無妨爭奪,當做“神聖的平安符”,渾身滿是汗和淚的獲得者有時還承受眾人的憤恨。
歸咎給盛會主辦單位,說是其的管理能力差。我認為這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措施。從本質的角度來看,民間盛會具有鄉村之間嫉妒、爭奪的內涵。這個傳統加上收割農作物後剩下的力量容易把那些貧農變得非凡勇敢。一旦獲得吹捧為“我村第一”就變得 更加兇殘。好勝及愛聽奉承話的心理已把 盛會活動上的表演節目變成了必定勝負的“鬥場”。
現在,當物質生活提升了,盛會更是誇張、對比的機會,它失去了以往的快樂和平易,只剩下的是緊張、浪費和爭奪。我想,只要改變了想法和行動,鄉村主義就會淡化,到時候盛會才變得和諧。我不希望馬上就可以改變,但發現年輕人開始有自己的 盛會,例如:每年舉辦名為“春紅”的獻血活動。
2020年春節,以為會同往常舉辦眾多盛會,可突然爆發新冠病毒疫情,導致許多盛會活動被取消、推遲。停止舉辦盛會當然造成經濟損失,但也是我們反省的機會,認清盛會對每個人生活中的角色。盛會是必要,但肯定的是,其不是我們不顧生死以依靠的唯一方式。與其無惜代價在盛會進行祈求、吃喝、玩樂,不如每個人可以給自己創造一個休息時間、珍惜當下生活。
馬丁·海德格爾哲學家曾說,真正的盛會可讓人類感受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珍惜人生及愛惜自己的存在。春節短暫可盛會漫長,體驗一個沒有盛會的春節可能成為我們人生中難忘、最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