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我也知道英毅夫婦很溺愛女兒,加上家庭經濟好,對女兒“千依百順”,所以造成她任性無理,持寵生嬌的陋習,一有不如意的事就大發脾氣,連父母也不理睬。英毅也經常向我訴苦說,只以為疼愛女兒就給她最好的東西,讀外國學校,而平時也給她很多自由的空間,對其行為亦不敢加以管束,怎料這樣竟造成女兒與父母們漸漸形成了一道無形的隔膜,難以溝通。
有不少時候英毅夫婦多問女兒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她竟回答:“你們又怎會瞭解我們年輕人的生活呢?你們只須顧著做生意好了!”上述說話都是友人給我所述說,而我聽後也未覺得問題的嚴重性。直至在醫院當日我親眼目睹友人女兒對父親那種“冷漠”關係,令我覺得“事態”也頗為嚴重。在女兒離去後,友人苦笑對我說:“你看,從進病房至離開,她對我的病況完全不聞不問,只懂得要錢,即使我病死了她也不會關心,我真的不知道做錯了些什麼而生了這個女兒!”
身為父母,無論家境是貧或富,往往總是想給子女們最好的東西,尤其是家庭經濟充裕的,經常會很容易滿足子女的要求,並認為此舉是疼愛他們的最佳表現。然而,這僅是在金錢與物質上的滿足,實際上,除此之外,孩子們還需要經常得到家人的關心和須與其多加溝通,以能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然,無可否認,家境較佳的家庭也是一種可給子女們提供良好教育基礎的順利條件,但是能否將子女們教育得好卻附屬於不少因素,例如:父母的責任、親情與教育技能。不少環境困難的父母,他們終日為一家的3餐而奔波勞碌,雖未能給子女有較好的物質基礎,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鞭策、管束孩子,可是,上述父母通常會以親情、責任來教育孩子,讓他們可感受得到父母的辛勞與苦心。
因此,不少窮家孩子除了奮鬥學習,他們還在家中分擔家務,甚至幹一些輕活兒以能賺錢幫補家計,盡力為家庭的經濟減輕一點重擔。即使他們與父母的相聚、溝通時間不多,但子女都能予以諒解,因為他們明白,這是環境所造成,從而形成了更促使其力爭上游的精神,以及凝聚著須為美麗明天而創造的不屈毅力、決心與推動力。
至於家境富裕的孩子,上學之外,他們很多時間都活在自己或同學、朋友之間的世界與圈子裡,從而令其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代溝日深,而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漸淡,同時更偏重於金錢與物質方面,正如我上述的友人場合。這又是誰之過呢?
因此,父母對子女一句充滿親情的問候,吃晚飯時圍聚一起那溫馨氛圍,空閒時一家享受天倫之樂…等情景,都會是所有孩子們最渴望能夠擁有的甜蜜時光,會令他們加深對父母、家人與家庭的深厚情感,從而讓其不再覺得有點被父母離棄的錯覺而無形中會消除與家人之間的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