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看不過眼,便問俊成為何不讓孩子做點家務,他搖搖頭告訴我:原來從小他兩夫婦只要求孩子“努力用心讀書,家務由父母來做”。於是,慢慢地習慣成自然,長大了什麼家務也不懂得做,甚至連最簡單的煮一碗方便麵也要母親動手。我問俊成:“如果你們夫妻不在家或去遠行,他們怎辦?”他苦笑回答:“就讓他們自己解決吧!”至於另一同事慧蘭談到其小叔時語帶憂慮地說:“不知他將來出來社會做事後將如何照料自己?”慧蘭的小叔今年已是大三生,但他從來未動手做過家務,甚至慧蘭的婆婆每天還須為兒子收拾書簿及洗熨衣服,可謂屬於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那類人……
雖然如俊成的子女或慧蘭的小叔不做家務的情況並非很普遍,可是類似情況也在不少家庭中出現。有人認為,做成孩子對家務不 “熱衷”或不懂得做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仍是父母沒給其子女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學習”機會。的確,目前還有不少父母有著如俊成夫婦的想法,“一心只讓孩子努力讀書,不要分心於其他事情”,也有父母嫌子女做家務時很“笨拙”或“七手八腳”,“還是讓自己來做得好”,因此造成了子女不願做家務的習慣。
不久前,我的友人文平帶其妻子與兩名兒子來城市遊玩,當日他們在我家吃飯,只見10歲的長子國越竟然懂得煮一些簡單的菜,至於幼子國盛(7歲)則負責 “後勤”工作,令我覺得十分愕然。文平表示:雖然在鄉下,但在兒子們幼小時,夫婦倆便教他們做家務和煮菜,例如煎蛋、炒飯、清理房子等等。因此,除了上學之外,他們回家還幫父母做不少家務。
透過文平兩個兒子的實例,可以證明一點,其實孩子並非不懂得做家務,而是缺乏 “實踐”的條件。不少心理學、社會學專家已很努力地尋求可為 “溫室中的花朵”解決上述問題。在眾多解決方案之中,“體驗生活”、“接觸實際”獲視為能克服問題的最佳方案。據此,若父母多給子女在生活中每一問題提供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不僅有助其形成勞動技能與生活技能,更可讓他們更具能動性,並且能儘快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同時,此舉也有助教育子女對本身、家人及社群生活得更有責任感。因此,我認為父母們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裡即使在每一小事中,也須懂得自立與具勞動技能,這樣,他們不但能看到生活的價值,而且還可協助其逐漸成長和形成“不要什麼都依賴父母”的獨立及堅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