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是對雙胞胎,一個主動,一個主靜,相互配合滋養全身中醫學認為,氣血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們由飲食中的營養物質經過脾胃化生而得到補充。氣屬陽,主動,有溫煦機體的作用;血屬陰,主靜,有濡潤周身的作用。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因此,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臨床上治療血虛常配合補氣藥;治療血行失常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如果臟腑功能不夠協調,氣血生成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就會形成氣血不足。
引起氣血不足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脾胃功能失調。胃的消化功能減弱則食量減少,脾虛則運化無力,導致水穀精微不能有效利用,使氣血的來源得不到保障。其次,不良生活習慣也能引起氣血不足,比如經常熬夜。人在白天的所有活動都是消耗氣血的過程,夜間則通過睡眠把消耗的氣血補充回來,是個休養生息的過程。如果經常熬夜、睡眠過短,氣血自然入不敷出。
還有些人正好相反,長期久坐或是整天躺著,缺少必要的運動,也會造成人體氣機運行始終處於緩滯的狀態。我們常說“流水不腐”,之所以不腐是因為不斷有新鮮的物質生成。缺乏運動的人,其體內衰敗的氣血不能及時排出,雖然氣血的“量”沒有減少,但“質”卻不符合要求,不具備應有的生理功能,同樣會導致氣血不足。最典型的如一些胖人面色蒼白,是血不足的表現,一動就喘是氣不足的表現。
不愛運動固然不是好習慣,但勞累過度也會耗傷氣息。肢體的運動靠氣來推動,長年累月地勞作必然傷氣,氣虛就會逐漸導致血的生成不足,最終氣血兩虧。
另外要注意的是,腦力勞動過度會引起心脾兩虛,繼而影響氣血的正常生成,也會導致氣血不足。
中醫認為疾病的形成有內因和外因,前面說的都是內因,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原因引起本證,即外邪的潛伏。外界的風寒濕熱等邪氣侵犯體表以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邪氣便進入體內並停留下來,體內的氣血就會在和邪氣鬥爭的過程中不斷被消耗,因此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氣血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