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
-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骨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与一般的骨折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打个喷嚏也有可能导致骨折。此外,脆性骨折不仅难以恢复,再次发生骨折的概率也显著增加。
低体重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
低体重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遥遥领先于其他危险因素。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但若体内脂肪含量过高,则会导致骨转换失衡,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控体重、强骨骼,行动起来!
低体重为什么跟骨质疏松症有关联呢?
-营养不足对骨骼健康的影响(如钙、维生素D):通常,低体重的人群,饮食摄入偏少的概率高。
-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对女性而言,雌激素是由卵巢和脂肪组织分泌的。 过度减重会导致体脂率显著下降,从而 影响雌激素的正常分泌。此外,过低的体重和体脂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或停经,进而影响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而 雌激素对女性的骨骼健康至关重要,低水平的雌激素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如何预防?
-合理膳食,保持健康的体重:对于年轻人而言,身材管理是一大难题,但对于长者来说,这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长者可以适当“胖”一些。这里的“胖”并非真正的胖, 而是强调长者应该注重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肌肉量。饮食中注意摄入适量蛋白质,蛋白质摄入过多也影响钙的吸收。
-适量运动,增加抗阻力锻炼:从安全的角度来说,一般不推荐长者进行高强度身体活动。但是,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长者也应当增加抗阻力锻炼,提高肌肉含量。运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登台阶、哑铃训练、弹力带训练和游泳。长者低体重不仅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肌肉含量降低也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增加牛奶和钙剂等营养素的摄入: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单纯的喝牛奶或者补充钙剂并不能预防骨质疏松症,因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体骨量在40岁后就开始呈下降趋势。但是喝牛奶的意义在于亡羊补牢,已经丢失的“羊”(钙量)不会因为围栏修好了(补钙)就能找回来了,但是如果不修围栏(不补钙),羊(钙量)会丢失得更多。此外,多晒太阳也能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于钙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