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動平衡:
能量平衡是生命持續機體健康的基礎條件,吃動平衡是飲食的主要原則。有的人羡慕民工飯量大,可自己又懶得動或沒時間動。運動員退役以後,運動量減少,飯量應減少,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保持高營養飲食習慣,導致形體越來越胖。有很多肥胖人不從吃動平衡找原因、找方法,說喝涼水也胖、喝西北風也胖,但讓他連續喝兩個月涼水,他們就啞口不言了。每個人吃進去的營養要與基礎代謝和活動消耗需要相平衡,這樣才能保持正常體重。另外,體力與腦力活動程度決定我們需要的營養結構和數量不同,所以要因人而宜。
能量平衡是生命持續機體健康的基礎條件,吃動平衡是飲食的主要原則。有的人羡慕民工飯量大,可自己又懶得動或沒時間動。運動員退役以後,運動量減少,飯量應減少,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保持高營養飲食習慣,導致形體越來越胖。有很多肥胖人不從吃動平衡找原因、找方法,說喝涼水也胖、喝西北風也胖,但讓他連續喝兩個月涼水,他們就啞口不言了。每個人吃進去的營養要與基礎代謝和活動消耗需要相平衡,這樣才能保持正常體重。另外,體力與腦力活動程度決定我們需要的營養結構和數量不同,所以要因人而宜。
2、寒熱平衡:
中醫藥食同源,講究食物和藥物分四氣,即四種特性:寒、涼、溫、熱,又稱四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還有平性,即藥性平和。一般寒涼藥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等作用,主治各種熱症;溫熱藥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等作用,主治各種寒症。多食寒涼食物會導致陽虛寒性體質,多食溫熱性食物會導致陰虛熱性體質,所以溫熱寒涼及平性食物要搭配合理平衡。對於素體有熱,要多吃寒涼性食物,素體有寒要多吃溫熱性食物,正所謂《黃帝內經》所雲“寒之熱之,熱者寒之”。
3、整體平衡:
整體營養作為營養學概念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食物作為自然界的有機生命產物,營養有其內在的平衡性和完整性。比如,小麥麵粉屬於熱性食物,麩子屬於寒性食物;麻黃發汗,麻黃根止汗;枸杞子補肝腎,地骨皮清肺降火;生薑皮屬於大寒,而生薑肉屬於熱性。所以營養膳食指南特別強調要儘量吃全營養成份穀物。
4、五色平衡:
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中,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然界的植物五顏六色,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生長,為萬物之靈的人提供了食物來源,人體五臟與大自然的五色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中醫五行養生理論中,肝與青色同屬於木行,心與赤色同屬於火行,脾與黃色同屬於土行,肺與白色同屬於金行,腎與黑色同屬於水行,五色入五臟,各有不同的營養作用,養生保健的功效是不盡相同的,因此選擇食物要遵循五色平衡。
5、五味平衡: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中國醫學認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五味入五臟。食物的五味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如果調配得當,保持五味平衡,則可增進健康;相反五味偏盛,則臟腑精氣失衡,有損健康。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其實中藥也有甜的辣的,為什麼唯獨說苦味利於病呢?就是因為人們喜食甜味辣味食物太多導致火氣過盛,而苦味就是去這個火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