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如此,隨著信息化社會發展趨勢,並為在我國人口迅速老化、照料老年人服務業需求與日俱增作好未雨綢繆準備,養老院服務今後的發展前景普遍看好。
當老人不願意入住……
邁入85歲高齡,二清婆婆開始有了老年癡呆的前兆,記憶越來越差,要有人貼身照顧。雖然她的6個兒女都成家立室,事業有成,可照顧母親亦成了他們共同的沉重負擔,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他們都忙著各自的事業、工作和小家庭,而且都住得離母親的住處較遠,所以分工負責照顧母親一事也是難題,兄弟姐妹各執己見,以致意見分歧鬧得不愉快。經過多次謹慎考慮,最後他們決定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以期得到更好的照顧,費用由兄弟姐妹攤分。
經過謹慎挑選和親身去參觀瞭解後,清婆婆的兒女們把母親送進古芝縣的平美養老院去。可是僅數月後,兒女去探望她,見她鬱鬱寡歡,氣色不佳,便心疼母親,感覺自己很不孝,心裏很難受,於是便把母親接回家中。清婆婆的一個女兒說,自從把母親接回家並僱專人照顧,他們見到母親重展笑顏,兄弟姐妹們也感到安心些。母親老了,不知道還能同子孫在一起多少時間,看到母親不習慣離開親人,做兒女的實在不忍心再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了。
家住新平郡的凰姐的母親今年80多歲,經歷兩次小中風,老人家的健康狀況不佳,只可以在三足拐扙的幫助下在家裏走動走動。凰姐每個月花近千萬元僱人照顧母親但還是不很放心。於是凰姐便同弟弟商量想把母親送進養老院以便得到更好的照顧和保持良好健康。可是當一聽說兒女要送自己去養老院時,老人家激烈反對,呼天搶地哭著喊著要求去死,什麼地方都不會去,她的兒女於是便也作罷了。
近八成老人滿意新環境
實際上,環繞著“該不該送父母進養老院”這個問題還是爭議不斷,甚至有不少人覺得這樣做是不孝,有違傳統的反哺、照顧父母責任的行為。然而,社會、心理學專家認為,這種思維和觀點有必要改變,要從科學和更人文的角度來看問題。從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的趨勢、現代生活充滿壓力、缺乏時間照顧父母等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問題,若干社會學家指出,花錢送父母入住養老院讓父母得到良好的照顧和服務,身體健康得到照料,這與推卸責任不相同。
現時大家需要以正確的人文意義來解讀孝道的行為,而且社會對這個問題的思維也應該持開放態度。可以這樣理解,選擇一個合適的養老院,就相當於給父母買了(租了)一套房子、找了一群朋友、請了幾個保姆,讓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當然,養老院也不是萬能的,適不適合、應不應該送養老院也是各自不同的。
從老人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否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對子女的心理依賴度到底有多高;他們是否能夠接受這樣的做法;他們的性格能否較好的融入一個新的社交圈子中,這些問題作為兒女的都要去考慮。應該尊重老人的意願而不是強行去做,這樣會令父母有被親人遺棄的感覺。
當前,很多老年人還保留“養兒防老”的舊思想,同時沒有入住養老院的心理準備,所以一聽說兒女要把自己送進養老院,老人總是激烈反對,甚至說兒女不孝。然而,當有機會先到養老院去參觀,之後試著入住數個月,老人就會感到喜歡,總比自己孤獨一人呆在家裏好,因為在養老院裏,老人有很多朋友可以談心,可以享受田園生活之樂,照顧花草禽鳥,有清涼舒適的環境可以散步……。
信息化時代的生活雖然便捷但也產生許多壓力,人們變得越來越忙碌,少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難以良好照料家裏的老人,因此,很多老年人都是很孤單,獨處家中,也因而得了抑鬱症。不少老人在家生病、發生意外、摔倒或中風,都因沒人在家及時發現和照顧而病情加重。故有必要改變對孝順的看法,依老人的意願幫助老人可以安享晚年才是真正的孝順。
另外,從子女的角度來說,要清楚送老人進養老院不代表責任的放棄,養老院只是暫時幫你照顧父母,而不是永遠幫你照顧父母。所以要有足夠的責任感,要理清觀念,確定送父母去養老院是為了讓父母能過得更好,事前有充分準備、事後有歸納總結,不能輕率的做出決定,當然更不能放棄對父母的探望、噓寒問暖、關心體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