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鴻玉醫生在會上表示:為人父母者,誰會不渴望子女們長大後可成才,又或者是天才。然而,如果期望過高,可能會失望,更會對孩子造成不少的壓力。杜醫生說:“科學家們已深入研究並確定孩子到了6歲才讓其讀一年級和多學習一兩科音樂或體育是最適合的階段,但有若干父母當子女僅3、4歲時便逼他們學這學那以變成神童、天才,雖然也有可能實現,但當他們長大後在心理及精神方面可能會產生問題,所以要三思。”對於部分父母為了讓子女能進名校或專校而終日感到承受著很大的壓力這問題,杜醫生表示,其實孩子們也有壓力。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進名校或專校就讀?實際上,最重要的是自修,因為經過專家們的探討,有不少讀書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是來自農村或山區,他們沒有條件多讀什麼科,所以才有時間集中精神學習與自修及多閱讀課外書籍,從而增廣見聞並取得高分。至於一些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則聘請老師回家給孩子補習,更要他們多學習其他課外班,令到他們未能有足夠的時間集中精神於書本及功課,更嚴重的,就是無形中構成了一種依賴補習老師的心理,缺乏了自修能力。與此同時,如果孩子的壓力太大,會使荷爾蒙難以生產,更使孩子難以入睡或因睡眠不足而脾氣暴燥。
除了渴望子女成為天才之外,杜鴻玉醫生還指出當前一個很多父母在育兒方面所遇到的若干錯失,那就是由於有部分父母沒有時間管束子女,又或者過於溺愛而讓其經常接觸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電腦,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使用上述電子設備玩電遊,至於真正上網學習的則為數不多。因為由於孩子們有了上述設備作伴,令到父母與他們的溝通時間逐漸減少,很多孩子成了“低頭族”,不論是坐在摩托車上、下課時或回家後都“埋頭”於手機與平板電腦,似乎已“融入”了一個虛擬的世界裡,並且忘記了每一個人都很需要的基本需求,那便是親情、感情、社會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問題等等。最後,杜醫生勸告家長們須多關心孩子和與其多溝通,尤其是要聆聽他們的意願,例如要瞭解孩子們的功課是否太繁重,孩子學習的東西是否太多和時間太長等等,這些問題必須及早發現,否則可能會因父母“望子成天才”或“成龍”的迫切心意反而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有所阻礙。
聽過杜鴻玉醫生的講話,筆者覺得他實在具體地指出了當今社會上不少父母不知不覺在教育子女工作中所犯的錯誤,他們只以為強迫孩子多學習,即使不能成為天才,至少也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出色學生,但他們未曾想到此舉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因為如果學習成績不如理想,定然會受到父母的責罵,特別是須如何面對父母失望的目光?同時,也有可能會被其他同學恥笑,從而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 筆者認為,父母關愛子女是一種天性,但要適當,不可太過強求,同時須清楚子女的學習能力,否則便會弄巧反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