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關顧到自己
四化老翁的私寓並不難找。只要拐進第一郡姑江街143號巷到巷尾就是了。他房屋的面積只有10平方米,超薄得如貼在旁邊房屋一般。到達後只見一扇關著的鐵門。我們致電給四化老翁,才得到他指引從旁邊的一條小巷繼續走進去,就看見他房屋的後門了。這間小小的房屋是多用途的,裡面設有神龕,也有用餐、休息、廚房和工作的地方。
四化老翁家庭條件也不是富裕,但逾40年以來,每天他都輔助孤苦無依、殘疾人士逾20份飯。1978年,四化老翁在當地參加排除社會弊端、紅十字會、消饑扶貧、街區組長等工作。在掌握民居狀況的過程中,四化老翁已目睹不少貧困者、孤苦無依老人、殘疾人士、無家可歸者,要在階梯底下或公寓角落擁擠著暫住。晚間回到家後,他整宿沒睡,並在翌日上午他決定給困難的對象送飯。他傾吐:“起初只有3份飯,但逐漸許多民眾聞悉,再給我介紹多幾個對象。有時上到20份飯。我撥出自己的工資、津貼金,來幫助貧困的民眾。若干熱心人士也給我輔助經費。誰捐助多少我都清楚地記錄在筆記本裡,並向當地政府匯報。”
關愛孤苦無依老人
近一年來,四化老翁患上坐骨神經疼。他在行動方面遇到不少困難,但鄰居們仍見到他一直維持送飯的工作。他在抽屜裡給我們取出一包藥,然後拍拍自己的腰部說:“附近的醫生們知道我患病,託人給我送來這些藥品。但很奇怪,只走幾步路,我的脊椎就很疼痛,但騎著摩托車去給老人家送飯就不覺得痛。”
這麼小的一間房屋,怎麼能為老人家們煮逾20份飯?再說他的津貼金每月只有200多萬元,如何夠經費做善事?四化老翁揮揮手解釋:“我們夫妻倆、孩子們只在週末日兩天烹煮而已,算是給老人家們更換口味。而週內數日我去買飯。午餐就到阮居貞街的2000元飯館購買20份飯。一般,社會飯館是要在店內吃,不給取回去的,但飯館人員知曉我的工作,所以輔助我。然而,他們沒有盛裝飯菜的飯盒和尼龍袋,因此,我每天都要自己準備飯盒。對於晚餐一餐,起初我也很頭疼,但有人給我介紹阮玉惠女士,她是給各所學校、辦公室提供飯菜的企業家。過去期間,她同意免費給老人家們送晚飯。”
日轉星移,由於他老年氣衰,故多年以來給孤苦無依老人送飯的數量也隨之減少。至今,還有13人仍需要四化老翁的幫助。儘管自己的健康衰弱、金錢也有限,但他仍想繼續給孤獨無靠老人、疾病人士送飯菜。他告知:“每年到春節期間,好心人士均輔助經費,讓我們一家燜豬肉送給老人。今年的春節,有一名澳籍越僑返鄉過節,已親自上門託付我轉贈給老人們每人30萬元。真是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