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學生罷課、民權運動和第二波女權主義浪潮的啟發,“女權主義藝術”一詞在美國60年代後期開始盛行。 在此之前,女性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處於不利地位之外,在原被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中也遭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她們不得在藝術學院上課,不得參加裸體繪畫課程,甚至沒有時間和不獲支持創作藝術。
女權主義藝術的誕生是為了進一步確定女性要面臨的社會障礙,從而彰顯其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同時,重建藝術世界的秩序,為女性藝術家乃至全部婦女解放和帶來自由表達。
裴氏青梅博士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為什麼越南仍未擁有真正的女權主義藝術?” -“越南畫家的觀點受到社會對女性的觀點和態度的支配。 藝術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是社會對她們所期望的形象,即柔和、端莊、溫順、刻苦耐勞、優雅。簡而言之,就如儒家對理想女性的標準“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如果我們理解女權主義是表達女性的聲音,是根據她們的獨立思想,而且女性角色有權按照女性想要的價值觀來生活,藝術作品中的創作問題是婦女與她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問題,婦女受到尊重和獨立,而不是按照男人的觀點,那麼越南仍然沒有女權主義藝術”。10多年過去,裴氏青梅博士上述關於越南缺乏女權主義藝術的認定還正確嗎?
與裴氏青梅博士的觀點相反,英國當代藝術博士剋里斯蒂娜·紐勒特在2018年的論文中說:“越南確實存在女權主義藝術,儘管就我所知與其他所有國家一樣,那是藝術創作整體中的一個外圍行動”。
紐勒特女士列舉了一些典型的例子以證明一些女性藝術家已經開始有意或無意,透過多方面:拒絕依賴、大膽挑戰傳統的角色、表達女性本色與性慾…來接近女權主義主題。例如,阮氏珠江於2018年發佈的《 我內心》帛畫系列,描繪了女性要克服內在的痛苦來為自己的家庭帶來幸福時的內心掙扎。又或是最近藝術家香吳從現在至10月4日在The Factory當代藝術中心(第二郡)舉辦的“不見”展覽。 以阮氏明開一生為靈感,這個多媒體展覽質疑了上世紀30、40 年代殖民社會對性別的定見,尤其是西方男子和整個社會已經或正在強加於婦女身上的。
現在,傳統的性別測度或多或少已經動搖。諸如“女生和長衫”充滿偏見之類的曾經一時的標準已逐漸讓位給關於女性以及性別問題的開放思想,從私密到社會地位。與幾十年前相比,積極活動的女性藝術家數量及其在藝術界的地位都不斷在增長。
儘管性別不平等現象依然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存在,但今天的女性藝術家正在尋找方法來擺脫世人施加的偏見,尋找自己原有但已失去或被遺忘的聲音。在某些方面,這些越來越多的聲音已“解放”了藝術文化歷史上女性的形象,帶來一個新時代的女權主義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