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作息時間調整方面,家長不要盲從網上的信息,如孩子一定要在幾時之前上床睡覺,如果孩子晚上9時還不睡覺,就會感到很焦慮。精神心理科醫生建議,此時家長需要做的是觀察和總結自己孩子的睡眠規律,制定出適合的睡眠時間。同時可以通過建立一些程式,培養孩子的睡眠習慣,比如打算讓孩子晚上10時睡覺,9時半就開始睡眠前的準備活動,包括洗漱、和孩子一起看書、講故事等。尤其是低齡兒童,日常生活中比較固定的時間安排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和確定感,也能讓他們通過這些活動明確睡眠的時間。
學習時間安排比較容易爆發親子衝突,尤其是剛開學,孩子很難快速調整過來,總會想著像暑假一樣花很多時間玩遊戲或看電視。學習時可能會出現和家長討價還價的情況,如先打完這局遊戲或看完這集動畫片再寫作業,或者要求每天有更長的玩手機時間等。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時間,讓孩子有更強的參與感,在可行範圍內給孩子最大的自主權,自己制定的計劃會讓孩子更願意努力去遵守。家長還可以安排相應的激勵機制,結合孩子興趣,通過代幣機制換取孩子想要的玩具,或者獎勵遊戲的時間等。
孩子新入園或回到幼稚園時可能還會出現分離焦慮,表現為怕生、抵抗、摔東西、打人、咬人、不吃不喝,甚至尿床、生病等變化。家長要處理自己的“分離焦慮”。情緒具有感染性,焦慮的家長會讓孩子更加焦慮,因此,應對“分離焦慮”,第一步就是家長先穩定情緒,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應對他們可能面臨的困難。可以通過多和老師溝通,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降低自己的擔心。還可以多和孩子交流,瞭解孩子面對新學校生活的體驗,去理解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應對焦慮情緒的方法,和孩子回憶在幼兒園中發生開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