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歷史片主要是國家為了服務於政治任務而訂製的,但作品的進度和質量卻一向令人擔憂。根據電影局向文體與旅遊部提交的報告,2018-2021年階段用於政治任務的電影製作預算分別接近1150億元(2018年)、逾1470億元(2019年)、逾1480億元(2020年)以及超過1480億元(2021年)。然而,作品尚未確保進度,質量與投入的資源不相稱,沒有吸引觀眾等都是歷史片的現狀。
結果與投入資源不相稱
提到原因,大多數電影研究專家認為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缺乏好的劇本,其次是製作不周詳,發行尚未靈活。最重要的是,流程並不同步,與電影業的發展節奏相比顯得落後。
2010年,值昇龍--河內千禧年紀念製作的《太師陳守度》(導演陶維福)經費高達570億元,但要等待3年才播出。2013年,《寫傳說的人》(導演裴俊勇)雖然在第十八屆越南電影節上獲得多個獎項,但票房卻差強人意,僅一個星期後就下畫。2014年,導演阮青雲的《與歷史共存》被私人影院拒絕,發行商決定免費公映,可是觀眾仍寥寥無幾。而外國的歷史片或國產商業片則受到年輕人歡迎。
阮有份導演指出,幾十年來,電影製作人經常使用相同的舊公式,所以出來的影片都是相似的。我們的民族是許多吸引的話題和無數個充滿創意、情感、人文的歷史故事的搖籃,但搬到銀幕上,每部影片的故事講述方式仍然缺乏個性和吸引力以留下印記。很多電影人跟著舊套路,習慣了按照投資計劃的拍片流程,重新挖掘已經被社會接受的故事。此外,歷史片經常是訂製的,故很多片都是隨便製作,缺乏關注和仔細研究有關歷史、文化、觀眾等。
需要同步創新
近年來,在各個電影節上,歷史題材的影視劇都無緣獎項,但紀錄片方面卻大紅大紫,尤其是多位80後導演的成功。拋開題材優勢不談,可以看出歷史紀錄片的製作流程已經得到了改進和創新,引人注目。有助於謝瓊思、武明芳等年輕導演的作品獲得重要獎項並使觀眾感動的特別因素是在選擇、挖掘題材和拍攝技巧方面的創新方式。例如,謝瓊思的《歸途》紀錄片內容是尋找烈士遺骸的行程,但導演沒有講述行程,而是發掘戰後背景中鮮為人知的片段:在尋找墳墓過程中發生混亂錯誤和越南英雄母親的人文應對態度。在影片的最後,兩位80多歲的母親手牽手掃墓,邊走邊小聲說:“我和你給自己的孩子燒香,也是大家的孩子吧”已觸動了觀眾的心。
另一個同樣是80後的是黎原保博士,他與內容為重現越南空軍第一場發兵出動的紀錄片《越南空戰-第一隻燕子》製作團隊獲得了重要的勝利。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看了很多歷史題材的好電影,所以決定拍片,希望通過技術和現代視角幫助年輕一代更多地了解越南戰爭。他與20多名成員建立了“銀燕工作室”項目,目的是征服越南新興的VFX(視覺效果)技術產業。在全國多個省市的大多數電影放映中,這部紀錄片吸引了大批觀眾,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
電影社會化為解決投資、發行、效率等任務與問題之間的和諧關係帶來了許多啟示。世界和地區的歷史電影的成功背後,是一個從評審階段開始的嚴密過程。評審委員會將在項目整體規模上對可行性進行評估,包括:劇本、編劇、導演、演員,而沒有將其分散。為此,評審委員會也需要匯集有能力和有責任感、創新思維和有效工作方法等評審因素。
將歷史片傳播到數字空間也是讓觀眾有更多機會接觸和欣賞的必要解決方案,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非常謹慎。將影片放到網絡平台上,不僅減少了原本僅用於儲存作品的浪費,而且還積極為革命傳統的宣傳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質量、有助於向國際朋友宣傳越南之美作出貢獻。此外,優先選擇有足夠專業能力和熱情創作的年輕人,加上科技創新等因素是歷史片需要關注的問題,以突破守舊的思維和方式。從長遠來看,每個影視項目都需要有具體的導向、制裁和投資額,這樣製作團隊才能集中創作,同時創造出具有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又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