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Grall醫院(現是第一郡的第二兒童醫院)和創立於1903年的Dejean de la Batie醫院(現是西貢醫院)之外,左關(Chợ Quán)醫院早就在左關村建好。左關醫院是於1861年成立,為法國人而設的醫療單位。若干熱心人士於1962年在面積約5公頃的土地上改建成醫院,並於1865年捐給法國殖民當局。該醫院專治療花柳病和扣留患病犯人,至1901年成為醫科訓練中心。法國人於1902年成立印支醫學學校,正式成為全科醫院,其中有精神病科。
大水鑊醫院裡的祭拜地方。
Hôpital municipal de ChoLon 醫院(亦稱Hôpital Indigene Cochinchine醫院)創立於1919年,知識份子和親法人士稱為Lalung Bonnaire醫院(1938,是首名院長的名字)。然而,民間干脆稱之大水鑊醫院。此外,廣肇醫院創立於1907 年(法國人稱為1號醫院),現是阮知方醫院。2號醫院(即潮州醫院)原是華人同胞的一座寺廟,創立於1892年。
早在1885年,該醫院已開展許多人道醫療活動,以古傳醫療方式進行贈醫施醫活動,於1915年更名為潮州醫院,現是安平醫院。上述是廣東人與潮州人創辦的兩所醫院。與此同時,福建人創立福善醫院(現是阮廌醫院),客家人於1920年創立崇正醫院(現是座落在陳興道街的震傷矯形醫院)。
由此看來,在20世紀初期,除了由政府建設的大水鑊與左關醫院之外,餘下醫院都由華人各幫各族群創立,旨在幫助同鄉和當地人民。醫院雖有,但上述醫院都座落在堤岸市。當時西貢與堤岸市還分為兩大城市。
堤岸市於1865年6月6日成立,北面是Beylie大道(吳權街),西面是Charles Thompson 大道(雄王街),南面是包岸涌(阮氏細和羅笑街),東面是豆腐涌。至1932年,法國殖民當局將兩者合併為“西貢堤岸”地區(根據第五郡地誌)。
除了全科醫院缺乏之外,西貢當時也沒有任何國家接生所。堤岸市當時有南越醫院(大水鑊醫院)的產科分科,被稱為堤岸接生所,現是雄王醫院。至1943年,由西貢市華人首富的黃文華捐地興建的Maternité Indochinoise婦產醫院(印支婦產醫院)正式投入活動,共約100張病床。至1946年更名為Maternité George Béchamps,民間稱之為“黃文華家族婦產醫院”。至1948年,該醫院更名為慈裕婦產醫院。
值得一提的是,西貢與堤岸市合併後,許多醫院爭相冒起,但大多數都座落在舊的堤岸市。若當時除了陳貞澤大地主贈送的款項以外,西貢市督理還呼吁投資或社會化投資,採取現今以土地換為基礎設施的模式,說不定我們現在至少可以繼承座落在第一、第三郡的一至兩所大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