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當知道上述骯髒食品主要是銷售至堤岸區一些街市、食肆、攤檔時頗為令人擔憂,不知道自己是否已吃用過?據悉:2009年1月,第十一郡食品衛生安全檢查團曾對上述單位進行檢查,發現若干違規場合;不具備足夠的食品衛生安全條件證書、在不確保衛生環境下產銷食品、不為勞工接受體檢等等,因此,該單位被罰款1100萬元和被要求停止活動。至2016年,該單位換了主理人而繼續加工冬菜,但在第三坊人委會檢查時仍然違規而再被勒令停止活動至補充足夠合法證件為止。可是,上述主理人置若罔聞,照樣到各蔬菜批發市場撿拾椰菜回來 “加工”。
為何至今仍有不少骯髒食品流出市場而成為席上 “美食”(例如將已死或有病豬隻加工後成為“燒乳豬”或將已變壞的牛、豬內臟漂白後烹調成席上“佳餚”)?對此問題,市食品安全管委會主任范慶楓蘭表示:不少違規產銷單位雖被檢查多次但依然 “無懼”,主要原因是懲處度仍輕,未足以起到威懾作用。郡、坊人委會尚未積極發揮真正的監察、管理角色,雖然有開展檢查工作,但卻缺乏經常性且未及時,並且對於不具備足夠條件活動的單位沒有制定堅決的制裁。
范慶楓蘭主任說得很對,的確,專產骯髒食品的小型單位幾乎都是設在各居民區內,而街區警察是對其管轄區域的情況應該瞭如指掌,但為何卻不發現而任由其活動,直至被群眾或媒體揭發後,地方政府才加以檢查,但已有多少骯髒食品流入了市場和進入人體內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因此,可以肯定的一點,在市面上出售的骯髒食品是否受到限制與杜絕這情況,是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檢查工作之經常性和堅決性。還有一點,上述食品的銷路主要是在各傳統街市、地攤或雜貨店,因此,地方政府僅須對上述地點加強檢查商品的原產地,那就很容易發現骯髒食品的 “影蹤”,接著可 “順藤摸瓜”來追尋生產地點將之懲處。
同時,對於出售者也須加以教育,若多次違犯則作出行政處罰,皆因賣者亦有責任保護消費者的健康。如果來歷不詳的食品被拒賣而沒有銷路,生產者自然會依法生產符合國家規定的產品,可確保每一消費者的健康。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在購買商品、尤其是食品時,必須關注原產地的資訊是否詳細、清楚,即使萬一發生問題時也可作為追究的依據,並且儘量選購較有信譽的單位,以能作最基本的食品衛生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