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雕塑的担忧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雕塑不仅有助于美化城市景观,而且还服务于社会精神生活。不久前在由胡志明市美术协会举办的“胡志明市雕塑:现况与发展趋势”座谈会上,雕塑家潘晋全分析:“雕塑除了美化空间外,还透过将雕塑作品的立方体效果引入公共空间来促进提高社群审美观,从而帮助公众在合适的空间接触作品,吸引公众感受艺术,吸引游客作为游览城市的一大亮点,这些将逐渐有助于增强艺术作品对公众的影响力。”
然而,将雕塑作品带到本市的公共空间仍然存在许多担忧。本市的几乎所有公共空间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进行整体规划,因此增建和整顿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尤其是当雕塑作品被放在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织一起时的最后一个元素。这使得雕塑很难成为统一、完整的城市空间整体中的一部分。一般的户外雕像,特别是公园雕像,需要与周围空间和谐、合理。除了注意关于观察方向和位置因素外,雕像的比例、规模、风格与现有的建筑、绿树、草地以及空间中雕像之间的距离也要协调。
接触公众 连接空间
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透过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接受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产物。因此,艺术作品特别是雕塑作品必 须在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紧密同步地结合,在审美视觉上唤起强烈的情感,并给欣赏者留下持久的迴响。但实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与许多其他美术活动相比,雕塑本质上的受众不多,很少人可以理解感受。
随着社会的意识和观念的开放转变,最近,公共艺术不仅停留在纪念性的艺术作品、公园、街道作品……,不仅限于美术领域,而且还透过多种表现形式例如音乐节、各种街头艺术节等来表达,创造出文化空间。
市美术协会主席、雕塑家阮春仙教授认为:利用并在旧工厂、巴士站、河畔公园、河涌、新城区广场、城市高架铁路站等处部署雕塑作品,将有助于丰富胡志明市的公共艺术空间,不仅让公共文化空间更美,而且还更贴近大众,为其注入新活力。公共雕塑有助提升城市价值,塑造城市独特的特色与形象;同时,它们还有助于创造独特的象征和细微差别,在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重组功能空间,以满足环境审美因素和城市发展规划,其中包括给公共雕塑的文化空间◆
雕塑家陈梅有贵表示:“在10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感觉雕塑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欢迎。这是一个好现象,然而,来雕塑展的年轻人通常是随波逐流,尽管他们看到雕像非常兴奋感兴趣,但他们不太关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和内容,从而难以对雕塑有个完整的看法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