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港率先建设新一代自由贸易区 范明正总理出席2024年第十九届国家新闻奖颁奖典礼 本月底务必为架构重组离职者支付相关资金 国会结束质询与答询议程 本市经济引擎蓄势待发 应对廉价商品泛滥的风险 平阳省上半年出口增近14% 民众无需更改土地相关证件 非现金支付取得突破发展 东盟与中国广东签约 7 项目累计超 31 亿美元 协助经营户开具电子发票 许多新政策于2025年6月生效 消费性电子产业致力把握绿色消费趋势

提前退休条件

劳动者在以下场合之一,可按照较低的年龄(提前)退休,但是,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提前退休的年龄不得超过5年。

工人在广义省福斯特电子零件厂的电子元件生产流水线工作。
工人在广义省福斯特电子零件厂的电子元件生产流水线工作。

退休年龄要求

根据2019年《劳动法》第一百六十九条、第二百一十九条第一款及政府2020年11月18日第135号《议定》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退休时已缴纳社会保险(社保)20年以上的劳动者,若符合以下场合时,即可享有退休金。

按路线图要求,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将逐步调整,至2028年达到男性劳动者62岁,2035年达到女性劳动者60岁。

自2021年起,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的退休年龄为男劳工60岁3个月,女性劳动者55岁4个月;此后,每年男劳工的退休年龄多增3个月,女劳工的退休年龄多增4个月。

若有以下场合之一的,劳动者可以按照较低的年龄退休,但提前退休的年龄不得超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退休年龄5年:

-从事劳动与荣军社会部公布名单的艰苦、有毒、危险或特别艰苦、有毒、危险工作15年以上的劳动者;

-在社会经济条件特困地区工作15年或以上的劳动者,其中包括2021年1月1日前,在地区津贴系数为0.7或更高的地区工作时间;

-工作能力下降61%至81%以下的工人;

-从事艰苦、危险或特别艰苦、危险或有害工作,以及在社经条件特困的地区工作时间总和达15年或以上的劳动者,包括于2021年1月1日之前,在地区津贴系数为0.7或更高的地区工作时间达15年或以上。

若属于以下场合之一的,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以比退休年龄提前10年退休:在煤矿井下工作满15年;工作能力下降81%以上;在执行指定任务时因职业事故感染爱滋病毒的人。

具有劳动与荣军社会部列出的特别艰苦、有毒或危险工作从15年以上,以及工作能力下降61%或更高。

每月可享退休金额

根据2014年《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六条及政府2015年11月11日第115号《议定》第七条的规定,已详细规定《社会保险法》中关于强制性社保的若干条款:职工每月退休金按照月退休金率乘以每月缴纳社保费的平均工资计算。

按照《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享有退休金待遇的劳动者,每月退休金标准计算如下:

自2018年1月1日起退休的女劳工,每月退休金标准以45%计算,对应缴纳社保年资为15年,此后每增加缴纳社保年限,增加计算2%;最高可达75%;

自2022年1月1日起退休的男性劳动者,每月退休金标准以45%计算,对应社保缴费年资为20年,此后每增加1年社保缴费,增加计算2%;最高可达75%。

劳工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低于退休年龄的退休者,每月退休金按照上述方法计算,达到规定年龄前每退休1年,每月退休金减少2%。

如果退休年龄在6个月以内为奇数,则减少1%,超过6个月的,该百分比不会因提前退休而减少。

缴纳社保费的平均月薪

2014年《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对符合国家规定工资制度的在职工,以缴纳社保费的平均月薪计算领取退休、养老金,具体规定如下:

执行国家规定工资制度的劳动者,按该工资制度缴纳社保费年限满一年,并在1995年1月1日前参加社会保险的场合,计算退休为最后五年缴纳社保的平均月薪。

若您于1995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期间参加社保,则计算退休为最后6年的平均月薪作为缴纳社保费的金额。

若2001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参加社保,以退休前8年的平均月薪计算缴纳社保费;

劳动者既有按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缴纳社保费的缴费年限,又按用人单位确定的工资制度缴纳社保费的缴费年限时,则其缴纳社保费的月平均工资分别计算,其中,按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缴纳社保费的缴纳年限是按2014年《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计算每月平均薪资。

享退休金的卷宗

根据2014年《社会保险法》第一百零八条第一款规定,参加强制性社会保险劳工的退休金养老卷宗包括:

-社会保险号码;

-辞职领取退休金决定或解除劳动合同领取退休金证明的文件;

-按《社会保险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退休劳工医疗鉴定委员会对劳动能力下降程度的医疗鉴定记录,或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感染爱滋病毒/爱滋病的证明。

确定退休条件、计算每月可享的退休金额,取决于年龄(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社保缴纳年资、职务、工作、健康状况、工作地点等诸多因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