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給孩子享受應有的課堂教育之外,父母還有很多事可以替老師們傳授給子女。
以身作則 善待他人
我希望子女可以傚法父母榜樣,運用在實踐生活。從正面的角度來學習,如:模仿父母照料老人,或是從負面的角度來學習,如:從父母的失敗得到借鑒,以免重蹈覆轍。稱為“負面”是因為父母的失敗可能引起子女對生活的誤解,如果父母對失敗的原因不大理解或面對失敗時過於傷感,讓情緒遠遠超過失敗的本質。但不可否認的是,失敗仍是家長可與子女分享的一個“好教材”。
人常道,希望養育子女成為懂禮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如今在資訊爆炸而沒有時間來“過濾”的時代裏,這句話已成為大家太熟悉的口頭禪。然而,“禮貌”和“貢獻”有時難有正確的評價標準。例如:某某人在慈善活動中剛剛樂意慷慨解囊,或剛做出值得稱讚的善舉,過了幾天我們又看見該人正在法庭上被判刑。或是某事件被社會輿論認為浪費、毫無利益、惹是生非,但只在幾天之後,我們又發現社群卻對該事情讚歎不惜美詞。
因此,“希望養育子女成為懂禮貌,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這句話有時如同一個模塊一樣,誰都可以拷貝。尤其是現代的小孩,什麼事情他們都要求舉例說明,而不是複雜地分析。我們如何舉例說明呢?難道時時都以我們本身為例子?少有舉例說明及對照,使家長所教導的變成偏於理論,勉強子女聽從。
因此,我不“希望養育子女成為懂禮貌,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了。我更希望傳授給子女懂得生活中的因果規律,收取和施捨,在一個大洪水發生時每滴雨水都有其中的部分責任。我想教育子女責任精神。好像好久好久了,許多父母忘了教育“責任”而只顧到“本分”。我經常說:本份是給家庭成員煮一頓可讓其填飽肚子的飯菜,而責任就是通過那頓飯如何讓食客感到幸福、感恩煮飯者、永不忘記,並想再吃更多,更多這樣的頓飯。也就是說努力營造價值而不是只顧具有價值的東西。只不過,在過於忙碌的生活中,雖然大家都明知上述的道理,可少人樂意實現。
陪伴子女長大
祖先留下的歌謠、俗語及經驗中,有些內容已不符合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那麼,父母還能教導孩子什麼?然而,仍有不少家長拿過去的標準來衡量現代。我扔希望教導孩子有關將來的東西,是一個從過去發展出來的將來。
我還想教導子女許多東西。不是希望將來子女做成什麼大事,而有時候只是希望他們遇到挫折時能勇於站起來。要懂得雨後天晴的道理。家長是伴隨孩子長大而不是代替他們長大。生子只希望其長大成為有用之人,而不是希望有人養老送終。我常與子女開玩笑道:父母養育子女頂多22至24年。然而,子女照料父母的時間比父母養育子女的時間總多一倍以上。算起來,生子還是一項有利無虧的投資。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持“為了養育子女,我犧牲太多了”,“不知將來子女能做出什麼大事?”的觀點。
總的來說,我認為家長教導孩子什麼也不最重,最關鍵的是,父母與子女已成為一家人,是一個家庭。想到“家庭”兩個字讓我們自覺相助、互相珍惜家庭每個成員。
你呢?你對“家庭”的意義有何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