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1950年,許蘋女士在歐姬學校附近的壹德齋堂教華文,學生約有300人。1958年,為了滿足學生人數日漸增加,許蘋校長便動員學生家長,呼籲社會各熱心教育人士及各工商賢達等購買現今歐姬越文小學(前座)的地皮,集資建校,命名為崇華小學,後來易名為聖德(崇華)小學。至於歐姬小學後座是在1950年由從事新馬路紡織業興寧客家人王崇煥發起,他呼籲客屬鄉親出資購買地皮建校。學校落成後初起命名為新馬路崇正小學,後來改為慶德(崇正)小學。學生有上千之眾,並對貧苦子弟採用學費半免制。創造條件讓清貧學生有機會上學。
南方解放後,上述兩所學校合拼,改名為歐姬學校。為了發揚華文民族語言及滿足當地廣大華人子弟就讀華文的需求,於1990年,該校正式開設華文中心,第一屆董事會由何浩祥當董事長,何先生蟬聯3屆,第4屆由張世豪教授當董事長直至今日第10屆。於2014年,獲得第十一郡教育與培訓科和人委會的批准下,位於第十一郡第十六坊陳貴街160號的學校進行重建。經過3年重建,於今年5月竣工,該校董事會決定改用原名,即崇正華文中心。
儘管多次易名,建新校舍,但該校始終沒有改變最初的宗旨,就是協助清貧學生,該校一直都很關心清貧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創造條件讓其有機會上學,因此,董事會一直慷慨支持,捐助半免費、全免費助學金,讓清貧學生就讀,為保存和維持民族語言作出貢獻。
該中心校政主任徐永華稱:經過3年多的重建,終於落成,在這段日子裡學生“東奔西跑”,也有不少學生因為交通不便,家長無法接送等原因,而不得不停學。如今新校舍落成,有了設備齊全的新環境又得到董事會鼎力協助創造條件給老師們有更舒適的工作場所。希望學校能讓區域內的華人子弟及其他有興趣學習華文的人有機會學好華文文化◆
南方解放後,上述兩所學校合拼,改名為歐姬學校。為了發揚華文民族語言及滿足當地廣大華人子弟就讀華文的需求,於1990年,該校正式開設華文中心,第一屆董事會由何浩祥當董事長,何先生蟬聯3屆,第4屆由張世豪教授當董事長直至今日第10屆。於2014年,獲得第十一郡教育與培訓科和人委會的批准下,位於第十一郡第十六坊陳貴街160號的學校進行重建。經過3年重建,於今年5月竣工,該校董事會決定改用原名,即崇正華文中心。
儘管多次易名,建新校舍,但該校始終沒有改變最初的宗旨,就是協助清貧學生,該校一直都很關心清貧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創造條件讓其有機會上學,因此,董事會一直慷慨支持,捐助半免費、全免費助學金,讓清貧學生就讀,為保存和維持民族語言作出貢獻。
該中心校政主任徐永華稱:經過3年多的重建,終於落成,在這段日子裡學生“東奔西跑”,也有不少學生因為交通不便,家長無法接送等原因,而不得不停學。如今新校舍落成,有了設備齊全的新環境又得到董事會鼎力協助創造條件給老師們有更舒適的工作場所。希望學校能讓區域內的華人子弟及其他有興趣學習華文的人有機會學好華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