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残疾儿童作描写文
第十郡阮廷炤特殊学校的教师丁兰芳获得比赛一等奖,她提出了若干协助视障学生学习描述性文学的方法。她介绍,一般人可以轻松写出描述性的文章,因为视觉通道在接收信息方面达90%,一看就能认出不同形状、尺寸大小、颜色。
而视障儿童感知世界时是很困难的,所以她的题材就是帮助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用剩下的感官去感受事物之美。比如在描述一棵树的时候,不像一般学生把它描述成绿色的,视障儿童只能用手摸摸粗糙的树干,闻着树叶散发出的青闷味。因此,教师须带领、指导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感官,结合组织活动,让他们了解事物和物体。
丁兰芳教师说,她在给作文出题时,只提及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的适合物件。例如,以描述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为主题,班上每名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方式来探索。有的小朋友这样形容狗:“陌生人来时,我家的狗就会吠叫得很厉害和大声。”证明他是用听觉来形容的。另一名学生通过触摸描述了狗:“触摸它时,你会发现它的脊椎很直,肚子很胖,4条腿很结实。”另一名同学用触觉来形容香蕉:“咬一口,甜甜的味道跑到舌尖,在口中渐渐融化。”
当学习写作比喻文的时候,一名学生写了一句“番石榴和我家的灯泡一样大。”虽然文笔不够诗意,但她很欣赏,因为这种诚实的比较与学生感知的世界是一致的。她说,每个孩子有权以自己的方式来思考,也就是他们大脑中的感知。
在学习提升余下感官的同时,视障儿童也学习了许多技能,为他们的世界观充实知识。与食物一样,孩子们不仅可以味觉来判断好吃与否,也发现烹饪菜肴的材料。或者他们用听觉来发现汽车离他们有多近或多远,有助判断何时可以安全过马路等。
从事教导残疾儿童工作16年的丁兰芳教师表示,通过赴印度与泰国参加集训班,以及不断学习,她逐渐学会了如何走进残疾儿童的世界,理解并辅助他们克服自己的障碍。她提及了一名身患视障也有听障的学生,她长时间教导,但学生还是不肯说话。然而有一天,他家住的公寓着火了,他是第一个发现的人,一边喊着“着火了,着火了”,一边逃离火场。这虽是不幸的事故,但当她听到家长的讲述时却感到很高兴,因为这名学生在现实中认识了事情,并说出了正确的词语。
她告知,在教学残疾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孩子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教师都会欣喜若狂。这就是帮助她坚持从事此职业的动力,不断为残疾儿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
残疾儿童的幸福课堂
阮廷炤特殊学校的教师武玉贞提出了题材是帮助视障儿童有效的团队合作,在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她告知,视障儿童往往胆小怕事,不习惯集体活动。因此,她采取了鼓励性的措施,如让学生主动讨论,并制定小组共同规则。在分组活动中,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个孩子均能轮流扮演主动引导角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学生逐渐重拾信心,有些同学在开学之初还很沉静、胆小,到学年末就大胆地主动发言了。他们也更了解自己和同学,学会互相关心、支持和忍让。武玉贞教师说,一般学生学生一节课就能领会,而残疾儿童有时需要一至两年才能看到变化。
有一名6、7岁的孩子,每次想喝牛奶,就用手打自己的两颊,弄得脸颊青紫及长茧。在教师与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引导下,他终于知道想喝奶就要等候。从开学到学年末,只要学生想饮食、上厕所时懂得拉她的手,对教师和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成功。
同获二等奖是第十一郡“五‧一五”特殊学校的教师黎黄玉欣,她以为残疾儿童建设幸福课堂的主题参加比赛。从她执教班级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受损学生开始,她意识到他们在交流方面的局限性,或者说是“卡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她努力帮助残疾儿童认知自己的感情和行动。据此,他们可以更了解自己、周围人和心境更加开朗。渐渐地,通过爱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她建立了一个充满快乐及积极的课堂。
黎黄玉欣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恐惧之盒”和“希望之罐”这两种产品。她协助学生制作了这两个产品放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纸上写下让他们害怕的事物或希望的事,然后“发送”出去。每周,全班同学将打开出来看,并共同努力寻找实现和改进的方法。她说:“这两款产品让我更了解他们的心思和感情,并与学生、家长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再者,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了解自我、与集体连结感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黎黄玉欣教师谈及自己班上的故事,在比赛前,她的右臂因意外而致骨折,医生说她可能会瘫痪。当时,她十分担忧。她进入班级上课时,就跟学生吐露心声,班里有多名学生用左手写字,他们马上说:“老师,没关系,让我教你用左手写字吧。”同学们“要求”教师在纸上练习写字,对教师练字有表扬也有批评,提供意见让教师进步。
黎黄玉欣教师表示:“那时候,他们不仅鼓励了我,还成为了我的‘老师’。在比赛的演讲期间,我用左手写字。右臂骨折让我认识到我有很多‘右臂’。那是我过去用爱教导的学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