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孩子沒有壓力
市醫藥大學健康教育與醫學心理學系副主任、黎文盛醫院臨床心理科科長范芳草博士表示,因疫情實施社交隔離,導致人人恐懼、感覺自己很沒用、焦慮、緊張等,前所未有地影響每人的生活。然而,疫情會對孩子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其中,遇到心理健康、經濟、與父母隔離、親人病逝等困難的孩子將受巨大影響。對於已受創傷的孩子來說,情緒很容易崩潰。
社群以為只有成年人在疫情期間遇到經濟困難和受工作壓力,而孩子僅懂學習和玩耍,心理健康是小事。實際上,孩子也有難以解釋、治癒和得不到理解的創傷。專家們警報,在線上學習的背景下,使用互聯網和社交網越來越多,導致孩子傾向於使用互聯網,從而增加遭受網上欺淩或虐待的風險。
更何況也有很多學生的家庭生活不幸福,一直受創傷。這時候教師和朋友無法在旁邊安慰、陪伴、分享,只能趁著不忙於教學,師生才聊天並敞開心扉。
市教育培訓廳最近舉辦“關照受疫情影響的孩子身心健康”視頻會議,市醫藥大學所屬家庭醫生培訓中心主任范黎安副教授、博士透露,須悉心關照因疫情失去父母的孩子。在疫情期間失去親人的孩子並不少,他們遭受重創。每個場合需要不同的接近方法和時間,要求教師充實心理健康知識,同時須投入、跟進、付出時間和情感來關照。教師及時關心,會讓孩子少受創傷。
需要及時干預
范芳草博士表示,為了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在疫情期間,教師須協助家長與孩子進行具建設性的互動,如交流疫情信息、教導孩子養成保持衛生和安全距離的習慣,參加具有創意的室內活動,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
如今,教師接近學生的方法須通過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線上學習的困難,從此更理解和陪伴。務必關照弱勢、遇到困難或無條件線上學習的學生,確保他們獲得學習和教導生活技能。對於家庭不幸福的學生,教師須陪同並幫助他們懂得愛護自己。也許只聽他們哭泣,讓他們知道有需要時總會有人陪伴。
關照孩子心理健康的事絕不可缺少父母,尤其是在社交隔離的期間。父母須諮詢他們對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父母所提供的安全家庭環境是在疫情期間保護孩子的最強屏障。父母應對疫情的措施和行動將影響孩子在疫情及未來期間的心理健康。
市教育培訓廳副廳長楊智勇表示,各校領導要掌握學生心理、教師需求和願望,及時向該廳匯報並建議。該廳將提議本市落實符合教師和學生的政策、制度,尤其是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的學生。
楊智勇副廳長強調:“在目前的情況下,各郡、縣教育培訓科以及各所學校校長須指導並健全心理諮詢小組,幫助學生克服社交隔離、染疫或線上學習,甚至未來期間復課的心理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