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者在臉書上與學生結交朋友一事來說,當學生對我教授的內容有疑問時,可以及時給他們解答,或學生在生活上遇到挫折也可以給他們提出勸解之言。從臉書上的資訊,我可以找到很久以前的學生:有的上大學、有的上班、也有的休學成家等等。總而言之,一旦步入社會,有不少學生因社會上受到挫折和挑戰而禁不住連連歎氣。有的絕望向我訴求:老師,我想說出自己的心思而沒有人肯傾聽……。每當收到學生的短信,我都傾聽他們,讓他們訴盡心上事,從而得到安慰、勸勉;若覺得對學生有好處,有時我索性向他們諮詢。
不加以干涉
若我的學生分享有關色情、暴力內容,我馬上發往他個人郵箱勸解書。不久前,正因為在臉書上跟學生結交朋友,我才能及時發現高中一學生之間的糾紛並阻止他們約去“算賬”。我立刻與學校共青團配合處理此事。
也有些比較隱私,不便當面談或與學生家長配合解決場合,我就選擇“委婉教育法”。我會把相似事情當做學生之間討論的話題,從而暗地裡給他們提醒和提供解決方案。
總之,若在臉書上發現學生有不合道德、生活方式的表現,我索性“干涉”。至於他們點不點讚,我不干涉也不阻止。我的教育觀念就是:不要強行保護、阻止學生,讓他們自由、自負責任來做事。學習豈不是應用在生活當中嗎?有的知識學校沒有傳授給他們。那麼,讓實踐生活教誨他們。若經不起挑戰和挫折,他們無法成長。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致力管制孩子,不如指引他們自己去瞭解。因為長時間管制孩子只帶來更糟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