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學習取得佳績始終是父母應該做的,但教孩子成為善良者也很重要。
善良和體貼是每個社會都重視的兩個因素。然而,如果向孩子詢問父母對其的期望是什麼,則有81%說是成績。
實際上,會關心人的孩子卻更容易取得成功。已有延長3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善良的孩子比沒有這種素質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個因仁慈而受到多人喜愛的幼兒園學生在30年後成為高收入者。會幫助和與朋友配合、分擔的中學學生很容易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
尤其是,一直相信父母的善良和友善,會尊重父母的孩子一般是優秀學生,因此能夠考入好學校及擁有更成功的職業。
因為會關心他人的孩子經常將教育視為未來的良好準備。因此,孩子會有學習的動力,無論感到學習快樂還是沒有快樂。另外,仁慈還可以讓孩子更幸福。
如果想強調愛心或友善,需從改變每天詢問孩子的日常問題開始,帶來更多讓孩子注重這些性格的機會。晚餐時,不要只顧問孩子關於成績、作業等,還要問孩子為幫助朋友、老師或他人所做的事項。
起初,孩子可能尚未立即回答,或答案很簡短。但是,如果父母堅持下去,則在一段時間後,孩子的透露將會更加詳細、具體。例如:“我幫朋友A打開飯盒。”,或“朋友B今天忘記帶零食,所以我給她。”,或:“朋友C的功課做錯了,我已給他講解。”
父母不僅應該提問,還應該與孩子分享自己幫助他人的經歷,同時說出自己對無法幫助他人的情況的觀點。
例如,應該跟孩子談及當自己仍在學校時無法保護密友的遺憾。或者陳述關於自己參加團隊遊戲,而放棄,導致團隊無法繼續的事項,以教給孩子有關對集體的責任意識。
這些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好人,或對孩子所做的善行予以獎勵,而為了讓孩子看到這一生活的真正價值。
許多考察結果顯示,給予孩子善待機會(而不是逼孩子善待他人)會讓孩子有可能成為非常慷慨者。同時,辦好事後獲得獎勵、公認的孩子將會繼續幫助他人◆
關心別人
父母應該教孩子既關心別人,又能照顧自己的情感和個人思想。當父母鼓勵孩子關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時,可能遇上其反抗或拒絕。但至少當父母經常鼓勵時,孩子將會認識到如果不關心別人,可能自得不到別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