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人民法院開庭對住在福門縣的阮氏女三與一家商業股份銀行之間的財產糾紛案進行複審。法院說可以向銀行收回款項,但檢察院說不可能。
付錢購買抵押卡車
根據起訴卷宗,阮氏女三告知:於2017年4月20日,潘晉達夫妻與上述銀行簽訂價值為5億零400萬元的貸款合同,用於購買一輛卡車。貸款的抵押物是該輛卡車所有和使用權。
兩年後,阮氏女三與潘晉達立下“賣車書”。但由於卡車正向銀行抵押,所以兩人一致聯繫銀行辦理抵押解除手續,以取回證件,並把車交給阮氏女三。
在與銀行會面中,個人客戶專員指引,若潘晉達在到期日之前還款,銀行將退還車輛證件,以讓雙方自由買賣。但因為潘晉達不能付款,所以指引阮氏女三向銀行匯款用於結算用於購買卡車的貸款。各方同意此方案。
然後,阮氏女三向潘晉達在該家銀行開立的賬戶匯入4億元,內容為“買車的錢”。但在收到款項後,銀行仍不辦理抵押解除手續,而原因是由於潘晉達的妻子正欠債及銀行正向法院提告以討債,所以潘晉達必須償還這筆逾期債務。
阮氏女三以為銀行已非法扣押自己的4億元,故向法院提起訴訟。
在初審廳上,第一郡人民法院接受了阮氏女三的要求,並迫使銀行向她退還逾4億8060萬元(本金和利息)。初審判決隨後被同級檢察院提出抗訴及銀行也提出上訴。
根據抗訴、上訴內容:潘晉達將正在銀行抵押的財產轉讓給阮氏女三一事是不符合規定。阮氏女三與銀行之間沒有任何交易,也沒有任何三方協議,而且阮氏女三沒有任何可以證明潘晉達出售抵押財產的合同或銀行同意的證據。因此,阮氏女三將銀行向法院提告是沒有依據的,初審判決是沒有根據的。
可以打官司嗎?
複審審判委員會認定,當卡車還在銀行抵押時,阮氏女三和潘晉達通過解除抵押的形式簽訂買賣卡車的協議。
抵押物的轉讓符合2015年《民法》第三百二十一條第五款。據此,抵押人有權“在抵押權人的同意下,可以出售、交換、贈與抵押財產(不是生產經營過程中流通的商品)”。
法院認為,未經銀行的同意,雙方之間的卡車買賣無法進行。實際上,阮氏女三和潘晉達都知道這一點,顯示在手寫買賣字據上的 “明天2019年4月15日見面,到銀行解除抵押,取回車證,簽署並將卡車交給買方”內容。 至2019年4月16日,阮氏女三向潘晉達的銀行賬戶匯入4億元。
另外,根據於2019年4月16日編立的提議提前還款的文本背面,銀行已確認並同意為潘晉達解除抵押。
因此,銀行說潘晉達在抵押財產期間擅自出售卡車一事是不符合客觀實際,體現在當事人的陳述和卷宗中的資料。
除了阮氏女三的場合之外,案件卷宗還收集了關於各類似場合的卷宗。具體是,這些客戶已結算全部信用貸款,同時以同樣的表格解除抵押。
由此可見,在抵押期內,通過銀行進行的結算手續買賣抵押財產的交易以前已有不少先例,都經過銀行的同意,但都沒有簽訂3方協議或顯示銀行同意允許向銀行抵押財產的人買賣的文本。
同時,阮氏女三、潘晉達和銀行代表之間關於買賣抵押卡車的交易儘管沒有以書面明確地體現,但通過當事人的闡述,是符合在案件卷宗中的資料、證據。
據此,該協議的存在在實際上是不可否認的,而且該交易不違反按照《民法》第一百十九條的抵押規定和關於民事交易形式的規定。
另一方面,阮氏女三將錢匯入潘晉達的賬戶是為了購買正作為抵押物的卡車。因此,若買賣交易不成,潘晉達不能使用阮氏女三的錢,這意味著銀行不能扣除不屬於潘晉達的款項來抵消他妻子的信用債務。
根據上述認定,複審審判委員會已駁回銀行的上訴和第一郡人民檢察院院長的抗訴,同時維持初審判決◆
債務回收規定?
法院認為,潘晉達的妻子得到銀行提供無抵押貸款意味著不優先以抵押物償還,而須經過無抵押貸款處理過程。
銀行已向法院提出起訴以要求償還債務。根據判決,潘晉達和他的妻子須共同償還債務。當時,銀行只有權要求案件執行機關對配偶的財產執行案件。
因此,銀行在信貸合同已結算全部之後擅自保留潘晉達的抵押財產,而權力機關尚未決定扣押該財產以對其妻子的信貸債務執行案件,是違反客戶和阮氏女三的正當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