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學到送醫院
家住平新郡的黎氏和眼見今年3歲的兒子可在互聯網找到新歌,她與家人就立即認為兒子有音樂天份,絕不能錯過,便懇求一名音樂教師培訓。然而,年紀還小的他每次被迫著安坐彈琴,一直哭鬧和要母親接回家。
此外,她看見兒子能朗讀各種顏色的英文單詞,家人決定給小朋友登記學習繪畫和外語班。兒子還不懂得握筆,所以學習繪畫時很不高興。其實,兒子和教師都很苦惱,但黎氏和一直不接受事實,固執認為兒子有天份,只是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所以不能教好學生。她的兒子學習緊張,看見書本、繪畫筆或聽到歌曲,就怕到蜷縮身體、頭變痛和大聲喊叫,她一家立即送兒子到醫院檢查。
家住舊邑郡的海兄教養女兒的方法更巧妙。他認為:孩子的大腦發展黃金期是3至6歲。為了不錯過黃金期,他與妻子給4歲女兒安排每晚上學的時間。每日下午5時,她須學習電腦、鋼琴、國際象棋、繪畫、英語、游泳、練字等班。
隨後,她一直頭疼、腹痛、悵然、沮喪、畏怯、不想和任何人談話,海兄一家須放棄所有學習計劃,立即送她到醫院診療,因為醫生診斷她患心理障礙症狀。
後患無窮
父母須瞭解,按家長的期望強迫子女學習是偷走了孩子的童年,長期令子女在恐怕中學習,可致使罹患憂鬱症、焦慮和行為障礙等心理症狀。兒童心理學專家表示:從3至6歲是體育、語言和藝術開始發展的最佳期間。換言之,若孩子有語言、身體或藝術(音樂,繪畫)等“天份”,將明顯體現。但該階段是兒童心理不穩定,容易產生心理“反抗”,並長期對兒童的精神生活造成影響。
因此,父母一旦發現子女有什麼天份,須聯繫專家加以檢驗、客觀評價、及時培訓,千萬別按自己的愛好或打算而強迫子女學習。若孩子被父母強迫學習,將感到害怕,甚至對他們的神經造成影響。
從心理角度看,早日被“培訓”和學習太多知識的孩子將沒興趣和情緒低落,容易產生漠不關心別人和世界的心理,變成被動、依賴,甚至是很難發展人格。通過娛樂、運動或自行探索,6歲以下的兒童所領會知識及技能比父母強迫學習的多幾倍◆
不少父母認為:“子女的學習像飲食一樣,多多少少會有補養。”根據兒童心理年齡特徵,3至5歲不是兒童乖乖聽話,安坐30分鐘以學習新穎及抽象知識的階段。